生公讲堂
海上名山即虎丘,生公遗迹至今留。
当年说法千人坐,曾见岩边石点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海上的著名山峰就是虎丘,出生公的遗迹至今仍在。当年他讲经说法时,千人坐听,连岩石都似乎在点头称是。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生公:指的是东晋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一生好谈《般若》与《涅槃》二经,精研苦空无常之理,在佛学界有很高声望。
2. 讲堂:指佛教僧众听讲佛经之所。
3. 虎丘:位于江苏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也是禅宗四大名刹之一。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葬于此地,山顶有一巨石,因形似伏虎而得名“虎丘”。
去完善
赏析
《生公讲堂》这首诗歌以虎丘山上的名胜古迹为题,描述了生公(亦称竺道生)的传道故事。诗的开头两句“海上名山即虎丘,生公遗迹至今留”概括了虎丘山的地位以及生公在此留下的影响。随后“当年说法千人坐”展现了生公当年讲经时聚集听众的热闹景象。而“曾见岩边石点头”则传达了传说中生公讲经时,连石头都为之动容的神话色彩。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故事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公哲理、教义的敬畏和颂扬,同时展现出虎丘山作为历史文化圣地的独特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生公讲堂》是唐代诗人杨备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在这段时间里,唐朝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由于安史之乱,朝廷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然而,尽管社会局势紧张,文人墨客们仍然保持了高度的文学创作热情,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杨备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并不如意。他曾是朝中官员,但因战乱被迫离开京城,开始了流亡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备创作了这首描绘庐山景观的诗作,以此寄托自己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生公讲堂》所处的时代,佛教在中国已经广泛传播,庐山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吸引了大量信士和游客前来朝拜。生公讲堂则是庐山的一座著名佛寺,传说南北朝时的高僧慧远曾在此讲经说法,影响深远。杨备通过对生公讲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信仰的追求和对佛法的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