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侍者镜潭
雨过天风静,波光似铸成。
不须频鉴照,妍丑自分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后天风止,水面波光粼粼如镜面反射般耀眼。不必频繁审视水面的倒影,美丽与丑陋的影像早已清晰呈现在其中。
去完善
释义
【词语注释】:
1. 阅侍者:即僧人中的阅读经典之人。
2. 镜潭:古人常用镜子比喻平静的潭水,这里指湖面如镜的景象。
3. 天风:自然界的微风。
4. 波光:湖面上反射的阳光。
5. 铸成:铸造而成,形容湖水犹如凝固的光泽。
6. 不须:不需要。
7. 频鉴照:频繁地通过镜子观察自己。
8. 妍丑:美丽与丑陋,这里指事物的好坏、善恶。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诗人通过观察雨后天晴时的潭水,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雨过天风静,波光似铸成”一句,描述了雨后天气晴朗、宁静的景色。这里的“波光似铸成”意味着水面反射的光线如同精心铸造的一般,晶莹剔透,形象地展现了水面的美丽景象。
接着,“不须频鉴照,妍丑自分明”表达了诗人的独特见解。这两句意味着诗人认为,美丑是自然的属性,没有必要频繁地去鉴赏或评价,它们自己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引发了对人生哲学的沉思,传达了一个人应该自信、自然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阅侍者镜潭》这首诗是宋代诗僧释智愚所作。此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4年前后,正值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多受禅宗文化影响,以禅入诗,以诗言禅。释智愚在此时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禅宗诗僧。
释智愚在这一阶段的人生际遇颇为波折。他曾在禅宗五山十刹之一的天童寺担任住持,后因故被罢免。此后,释智愚游历四方,广结善缘,足迹遍布江南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他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互相切磋诗文,共同探讨禅宗哲学。这首诗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在释智愚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金兵南侵、国土沦丧的危难关头。这使得许多文人士大夫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感到担忧。然而,释智愚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以超脱的心态看待世事变迁,以禅宗的智慧为人们指明方向。这首《阅侍者镜潭》便是他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领悟和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