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
阴阳无意本由人,祸福皆缘幻与真。
悟即离伦兼度世,迷须倾国更亡身。
智愚莫晓气随数,老少合惊秋复春。
有物混成如了得,却教真幻两通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阴和阳并无意识,它们本是由人们自身引发出的观念。福与祸的根源,都在真实与虚幻之中。领悟了这一点就能脱离世俗并引导世界走向光明,沉迷其中则可能亡国丧身。智慧与愚蠢的人都不明白,命运往往随着定数变化。少年和老者都应该惊恐于岁月的变化,就像在秋天之后又迎来春天一样。有些事物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如果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些,便能贯通真实的智慧和虚幻的力量。
去完善
释义
1.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用于表示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或事物,如天地、日月、男女等。这里泛指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2. 本由人:本意是指事物的起源和发展取决于人的行为。这里暗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阴阳法则中的作用。
3. 祸福:福,幸福;祸,灾难。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是人生的两个方面。
4. 皆缘幻与真:幻,虚幻;真,真实。这句话是说,福祸的产生既可能是由于人们的幻觉,也可能是真实的存在。
5. 悟即离伦兼度世:悟,领悟;离伦,脱离世俗;度世,度过世界,指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这句话是说,领悟到阴阳法则的人能够脱离世俗的烦恼,达到超脱的境界。
6. 迷须倾国更亡身:迷,迷惑;倾国,国家灭亡;亡身,自身毁灭。这句话是说,迷恋尘世的人可能会招致国家的灭亡和自己的毁灭。
7. 智愚莫晓气随数:智愚,聪明人和愚笨者;莫晓,无法理解;气,命运;随数,随顺天数,指听天由命。这句话是说,无论是聪明还是愚笨的人,都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命运。
8. 有物混成如了得:有物,指阴阳之道;混成,混合而成;如了得,如同了解了。这句话是说,了解了阴阳之道,就能洞察世间的一切。
9. 却教真幻两通神:却教,反而使得;真,真实;幻,虚幻;两通神,指同时掌握真实与虚幻的奥秘。这句话是说,掌握了阴阳之道的人,既能领悟真实,也能看透虚幻,从而具有超凡的智慧。
去完善
赏析
《阴阳》这首诗通过探讨阴阳这一哲学概念,揭示了命运、生死、善恶等人生的普遍议题。诗人首先指出,阴阳之意并非刻意而为,而是自然形成的规律。如同人生中的祸福,往往源于真假虚幻之间。领悟到这一点的人可以跳出世俗的束缚,但痴迷于此的人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接下来,诗人强调智慧与愚昧者皆难窥探气的定数,而衰老和年轻者在春秋更替中会感叹时光的流逝。结尾处,诗人提出了一个有哲理的观点:如果人类能够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那么真实的与虚幻的将会相通,拥有神奇的力量。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考,引导人们反思生命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阴阳》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黄裳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明朝(公元1368-1644年)时期。在这个时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社会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加剧,特别是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现状,使得许多文人志士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
黄裳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博学多才,尤其擅长诗词歌赋。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受挫,未能进入仕途。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和对未来的迷茫。在这种背景下,他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并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时代的感慨和忧虑。
《阴阳》这首诗就是黄裳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中以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为主线,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仅体现在自然界,也同样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在诗中,他以阴阳比喻善恶、贫富、强弱等对立的现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不公。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和谐、平衡的社会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阴阳》这首诗是黄裳在其人生低谷时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反思,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期许和追求,创作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