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渊明岂但隠逸人,渊明素怀诸葛志。
清香不独占秋天,菊潭一滴三千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陶渊明不仅仅是隐逸之人,他内心一直向往着诸葛亮那样的壮志凌云。
那淡雅的香气不仅仅属于秋天,就像菊花潭的一滴露水历经三千年沧桑。
去完善
释义
1.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其诗歌以田园生活为主,表现隐逸之志。
2. 隠逸:隐居避世之意。
3. 素怀:平素的怀抱。
4. 诸葛志:诸葛亮之志,这里指治理国家,建功立业之志。
5. 菊潭:地名,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相传是东汉末年著名隐士黄承儿的故居。
6. 三千岁:形容菊花长寿,表示菊花的悠久历史。
去完善
赏析
《菊》一诗借咏菊花表现了诗人对陶渊明其人其志的独特见解。首句“渊明岂但隠逸人”,指出陶渊明的身份不仅仅是隐逸之士,暗示出他还有更深层次的理想和抱负。次句“渊明素怀诸葛志”,进一步揭示陶渊明有如诸葛亮那样的济世之志。两句相互照应,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的深刻理解。
“清香不独占秋天”一句,通过赞美菊花清香四溢、四季常开的品质,暗示了陶渊明的才华横溢和永垂不朽。最后一句“菊潭一滴三千岁”,形象地描绘了菊花之清冽和长久,表达出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人生岁月的深深感慨。整首诗借物抒怀,意蕴丰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菊》是南宋诗人谢枋得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然而,我们可以从诗人的生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推测其大致的创作时间。
谢枋得生活在南宋末年的动乱时期,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不满权臣贾似道的腐朽统治而辞官归隐。在元朝统一中国后,他积极参与抵抗元朝的战争,但最终失败并被俘。在被俘期间,他坚贞不屈,最终因拒绝投降而被杀害。
在《菊》这首诗中,诗人以菊为象征,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对南宋朝廷的忠诚。同时,诗人通过对菊花的赞美,也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南宋末年的动荡时代,诗人在这个特殊时期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己的信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