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我为劳生,自怜浪迹天涯遍。
如今春换。
又是孤萍断。
谁信年时,老子情非浅。
思量见。
画楼天远。
花倚夕阳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擅长将古文翻译成优美的现代白话文。请将需要我翻译的内容提供给我,我会立即为您创作出相应的译文,无需额外的解释或说明。
原文:“我为劳生,自怜浪迹天涯遍。如今春换。又是孤萍断。谁信年时,老子情非浅。思量见。画楼天远。花倚夕阳院。”
译文:“我为辛劳的生活所累,可怜自己四处漂泊无依。现在春天已经过去,我又像孤独的浮萍一样被抛弃。谁知道我曾经的青春时光,那时我的感情无比深厚。回忆起来,那座美丽的楼阁仿佛遥不可及。花朵倚靠在夕阳下的院子里。”
去完善
释义
劳生:辛勤忙碌的人生,比喻奔波劳碌的生活。
浪迹:流浪,四处游荡。
天涯:地球的尽头,形容极远的地方。
春换:春天变换,指季节更替。
孤萍:孤独的浮萍,形容孤寂无助的状态。
年时:过去的岁月,这里指从前。
老子:父亲,这里可能含有谦逊或调侃的意味。
思量:思考,考虑。
画楼:装饰华丽的楼房。
花倚:花朵依偎在……
夕阳院:太阳即将落下的院子,可能象征孤独与忧郁的氛围。
去完善
赏析
《点绛唇》是一首表达作者身处异乡、怀念故乡的词作。首句“我为劳生,自怜浪迹天涯遍”表明了作者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孤独无依的心境。接下来的“如今春换。又是孤萍断”则描绘出春天来临,却仍然漂泊不定的现实。
下阕的“谁信年时,老子情非浅”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透露出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最后三句“思量见。画楼天远。花倚夕阳院”则以景抒情,通过远方的画楼和夕阳下的花朵,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作者身在他乡、心念故土的复杂心境,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乡愁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点绛唇》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浩的一首词作。此词创作于宋孝宗时期,约为公元1174年至1189年之间。此时正值南宋中兴时期,史浩因政治才干颇受皇帝赏识,成为当时朝廷的重要人物。然而,虽身处高位,史浩却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希望借诗词抒发心中忧国忧民之情。
在那个时代,国家分裂、战乱频发,民众生活困苦。作为一国之臣,史浩深感责任重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为国家和人民谋求福祉,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因此,在《点绛唇》一词中,他以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于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的忠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