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槐
万物迎春兔目开,亭亭圆影覆莓苔。
孤根信得全身地,可待山中养不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降临,万物皆焕发生机,兔子也开始活跃起来,它们在草木丛生的山坡上轻盈跳跃,亭亭玉立的身影投射在铺满青苔的山岩之上。独立生长的小树相信能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即便现在还很弱小,但也值得在山中精心栽培和呵护,期待它成为未来的一颗大树。
去完善
释义
待:等待。 养:培养,养育。 不材:不成材的树木,这里指槐树。
去完善
赏析
《咏槐》是宋代诗人宋庠的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咏槐为题,通过对春天到来时槐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槐树生命力和顽强精神的赞美。
首句“万物迎春兔目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使得万物生长,生机盎然。而“兔目开”一词,则形象地描绘出兔子眼睛般的新芽嫩叶,展现了春天来临时的美好景象。
次句“亭亭圆影覆莓苔”,描述了槐树的高大挺拔和茂密的树冠。“亭亭”一词,表现了槐树高大挺拔的形象;“圆影覆莓苔”,则展示了槐树下覆盖着的绿苔,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第三句“孤根信得全身地”,强调了槐树的坚韧生命力。虽然槐树只是一颗孤独的根,但它依然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体现了槐树的顽强精神。
最后一句“可待山中养不材”,则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诗人认为,只要有了坚韧的生命力,即使在艰苦的山中环境中,也能培养出有用之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槐》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宋庠的一首名篇。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94年,正值北宋王朝鼎盛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此时,宋庠正在洛阳担任翰林院编修一职,公务之余,他喜欢游览名胜古迹,观察自然景物,为诗歌创作积累素材。
在洛阳期间,宋庠结交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他们在闲暇时相聚畅谈,切磋诗词技艺。在这个背景下,宋庠创作了这首描绘夏日槐树的古诗。通过对夏日阳光下的槐树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