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睿廓然送僧还东吴
征夫应为指柴扉,湖水当门可濯衣。
飞鸟已知今日倦,旧邻那悟昔人非。
山情已作燖鸡净,世味真如嚼蜡微。
遥想夜航无管束,棹歌应载月明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伐木者应该在柴门前等待,湖水和门相对可以洗涤衣物。
飞鸟已经感到今天的疲倦,老邻居并不理解过去的人事变化。
山间风情已被洗净,世间滋味真是淡如嚼蜡。
遥想夜晚行船没有拘束,划桨的歌声应该带着月亮的光辉归来。
去完善
释义
1. 征夫:出征的人,这里可能指的是东去的士兵。
2.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户,这里形容普通百姓的家门。
3. 湖水:可能是指西湖或附近的湖泊。
4. 濯衣:洗涤衣物,这里寓意湖边洗衣的日常生活场景。
5. 飞鸟:飞行中的鸟,这里用来比喻过往的游客。
6. 旧邻:以前的邻居,这里可以理解为过去的自己。
7. 那悟:不明白的意思。
8. 山情:山中的景色、风情。
9. 燖鸡:指把鸡洗净去毛的过程,这里是说诗人已经将过去的执着洗净。
10. 世味:尘世的滋味,这里指世俗的纷繁复杂。
11. 嚼蜡微:指味道淡如嚼蜡。
12. 夜航:夜间的航行。
13. 管束:约束、限制。
14.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谣。
去完善
赏析
《次韵睿廓然送僧还东吴》是宋朝诗人释德洪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湖光山色、飞鸟、旧邻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作者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首联“征夫应为指柴扉,湖水当门可濯衣”,描述了作者的家乡景色。征夫,即离家远行的人,这里指僧人。柴扉,即简陋的门。湖水当门,形容家门临近湖边。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观。
颔联“飞鸟已知今日倦,旧邻那悟昔人非”,进一步表达了离别之情。飞鸟,象征着忙碌的生活。倦,表示疲惫。旧邻,指的是过去的朋友。这两句诗意味着朋友们都已经感受到了生活的疲惫,而那些过去的邻居却难以理解如今的变化。
颈联“山情已作燖鸡净,世味真如嚼蜡微”,表达作者对世俗生活的态度。山情,即隐居山林的心情。燖鸡,即去毛的鸡,这里用来比喻山情纯净。世味,即世俗生活的味道。嚼蜡微,形容世俗生活乏味。这句诗表明作者已经摆脱了世俗的烦恼,过上了清静的生活。
尾联“遥想夜航无管束,棹歌应载月明归”,是对友人的祝愿。遥想,表示想象。夜航,即夜晚航行。管束,即约束。棹歌,即船夫唱的歌。月明,即明亮的月光。这句诗暗示作者希望友人能在归途中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一路顺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释德洪(1071-1128)所作的《次韵睿廓然送僧还东吴》。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15年前后。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末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繁荣。佛教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僧人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地位较高。释德洪在当时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北宋文学的发展。
释德洪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僧人的敬重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的诗句表达了僧人离去时的情景,以及自己对僧人回归故里的期盼。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释德洪对家乡和友情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