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赋秋浦
我为秋浦游,欲访秋浦迹。
及已到此邦,秋浦无处觅。
或云百里间,始见江祖石。
或云江祖石,止在齐山侧。
地形著山川,记载具文籍。
父兄世流传,论且不可核。
况出形器表,理可俄而测。
所以圣人心,贵在于默识。
不然差毫厘,千里成舛忒。
想今锦鷤鸟,欲见已不得。
试听白猿吟,傥能喧夜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在秋天里出游,想要寻访秋天的痕迹。
可是当我来到这里,却找不到秋天的踪迹。
有人告诉我,在一百里的地方,可以看到江祖石。
也有人说,江祖石其实就在齐山的旁边。
地理的记载和文献都有所不同,
父辈和兄长们口耳相传,但意见不一。
更何况事物表象之外的真理,是难以立刻了解的。
所以圣人的智慧,可贵之处在于默默领悟。
否则稍有差池,就会千里之差,谬以千里。
现在想见锦鷤鸟,已经见不到了。
不如听听白猿的鸣叫,或许能打破夜晚的寂静。
去完善
释义
《追赋秋浦》是一首描绘作者探访秋浦的诗。下面是每句的注释:
1. 秋浦:秋浦河,位于安徽境内。
2. 游:旅游,出游。
3. 迹:遗迹。
4. 已:已经。
5. 此邦:这个地方。
6. 百里间:约五十公里范围内。
7. 江祖石:齐云山下的巨石。
8. 齐山:位于安徽境内的齐云山。
9. 地形:地理形态。
10. 记载:记录,书籍。
11. 具文籍:详细记录在文献中。
12. 父兄:指长辈、先辈。
13. 世流传:代代相传。
14. 论且不可核:谈论起来也难以核实。
15. 形器表:物质表面。
16. 理:道理。
17. 俄而测:立刻了解。
18. 所以:因此。
19. 圣人心:圣人的思想。
20. 默识:心领神会,不诉诸言语的理解。
21. 不然:如果不这样。
22. 差毫厘:略有误差。
23. 千里成舛忒:会导致很大偏差。
24. 锦鷤鸟:传说中的一种鸟。
25. 白猿吟:传说白猿擅长模仿人类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追赋秋浦》,是南宋诗人陈文蔚所作。诗歌表达了诗人在寻找秋浦的历程中产生的种种困惑和感慨。
诗歌开篇便提到“我为秋浦游,欲访秋浦迹”,表达了诗人渴望探寻秋浦之美的愿望。紧接着却遭遇了现实困境——“及已到此邦,秋浦无处觅”。诗人内心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随后诗人通过询问当地人的说法,试图确定秋浦的具体位置,却又被诸多不同的答案所困扰。他转而求助记载于书籍中的资料,但同样发现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这使得诗人意识到,单纯依靠言语、书面记录等表象信息来确定事物的真实性是具有局限性的。
于是诗人开始反思,提出“所以圣人心,贵在于默识”的观点。这里的“默识”是指抛开外在纷扰,以内心感悟去认识事物真相的方法。诗人认为,要想准确理解事物,必须摆脱表面现象的束缚,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净,这样方能接近真理。
最后,诗人用“不然差毫厘,千里成舛忒”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如果盲目地追求事物的表面现象,可能会陷入错误的境地,离真实越来越远。这也是诗人对自己在寻找秋浦过程中遭遇困境的反思。
整首诗歌通过对寻找秋浦的过程描述,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以及对传统知识方法进行反思的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追赋秋浦》是南宋诗人陈文蔚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
在南宋年间,文人士大夫们普遍感受到了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危机,他们对于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在这个背景下,陈文蔚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常常反映出这种担忧和不安。
在创作《追赋秋浦》时,陈文蔚正处在一个人生转折点。他原本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但命运多舛,仕途并不得意。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使他更加关注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问题。在这种心境下,他创作了这首充满哲理的诗篇。
此外,同时间段内,南宋社会政治腐败、民生疾苦严重,北方的蒙古族逐渐崛起,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些时代背景为陈文蔚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