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塞上逢寒食,郊园此重临。
一时行乐意,万室欲春心。
节物随人好,风光得处深。
只思民尽适,守鬓忘霜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边疆度过寒冷的夜晚,再一次来到郊外的花园。
愉快的心情一下子涌上心头,千家万户都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节日的氛围让人们倍感美好,美丽的景色深得人心。
我只想着让人民过上舒适的生活,忘记了岁月的侵蚀和头上的白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塞上:指的是边疆地区,此处是泛指地方遥远之处。
2. 寒食: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踏青游玩。
3. 郊园:郊区或乡村的园林、田野等地方。
4. 重临:再次来到、重新拜访的意思。
5. 一时:形容一段时间,此处表示在某一时刻、一瞬间。
6. 行乐:外出游玩、享受欢乐时光之意。
7. 万室:指众多人家,万户千门之意。
8. 春心:春天的景色令人心情愉快,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9. 节物:季节性的风物、景物。
10. 随人好:随着人们的喜好而改变。
11. 风光:风景,此处指美丽的自然景色。
12. 得处深:得到深切体会。
13. 只思:只是希望、只想让。
14. 民尽适:百姓都能过上舒适的生活。
15. 守鬓:鬓发渐白,形容年纪渐长。
16. 霜侵:岁月催人老,此处意为头上的白发日益增多,意味着年岁的增长。
去完善
赏析
《寒食》是宋朝诗人韩琦的一首描绘寒食节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寒食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民间生活的关心。
首联“塞上逢寒食,郊园此重临”,描述了诗人在边疆地区度过寒食节的情景。这里的“塞上”和“郊园”都是指边远的地区,体现了诗人生活的地方较为偏远。“重临”一词则暗示了诗人曾多次来到这个地方。
颔联“一时行乐意,万室欲春心”,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人们对春天的渴望。这里的“行乐”是指享受生活的乐趣,“春心”则代表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希望。诗人通过描绘人们愉快地享受生活和春天美景的场景,展现了寒食节欢乐的氛围。
颈联“节物随人好,风光得处深”,强调了时令风物的美妙和人对美好风光的喜爱。诗人认为各种节日风俗和自然景色都让人感到愉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尾联“只思民尽适,守鬓忘霜侵”,传达了诗人关心民生、心系百姓的愿望。在这里,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关心民间疾苦,为民众谋福利,以至于忘记了时光的流逝和自己的衰老。
整首诗,诗人以轻松欢快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寒食节景象,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高尚情操和为民奉献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寒食》是宋代文学家韩琦创作的一首描绘清明节景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048年,当时韩琦在陕西担任转运使。这一时期,他因忠诚和卓越的才能而受到皇帝的赏识,逐渐崭露头角。然而,他也在仕途上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在国家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寒食》的创作时段,即宋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明,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士人阶层崛起,成为国家的支柱。与此同时,由于战争的频繁和政治斗争的激烈,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韩琦以他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效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