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硕夫兄之武昌
年年征袖拂孤篷,饱历风霜似有功。
行李又谋千里外,别情多在数联中。
骚骚荻岸飘新白,索索枫江落冷红。
若遇雁音频寄字,寒窗时欲对清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年都在航船上度过,好像我的衣袖已经在波涛中洗刷得十分干净,我的船篷也被擦得发亮。这种风餐露宿的日子好像对我的生活有所影响,让我更懂得人生。现在我又要去远方寻找我的前途,心中有各种离别的情绪萦绕心头。湖边摇曳的荻花在风中飘荡,红色的枫叶在冰冷的江水中落下,似乎预示着我的未来会像这两者一样美好却又充满挑战。如果有机会,我会让大雁把我的信息带给你们,那时我也许会在寒冷的窗户旁静静地欣赏着窗外的清风。
去完善
释义
1. 硕夫兄:诗人朋友的字或号。
2. 武昌:湖北省武汉市的一部分。
3. 征袖:指远行时的衣袖。
4. 孤篷:指孤独的小船。
5. 风霜:比喻艰苦的环境和条件。
6. 有功:取得一定的成效或成绩。
7. 行李:指携带的物品。
8. 谋:计划。
9. 骚骚:形容风吹草动的声音。
10. 荻岸:长着荻花的岸边。
11. 索索:象声词,形容风声。
12. 枫江:指长江沿岸的枫树林。
13. 冷红:指秋天枫叶的红叶。
14. 雁音:指鸿雁的叫声或书信。
15. 寒窗:指寒冷的天气或环境中的窗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硕夫兄之武昌”,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感慨与关切之情。首联描述了友人的远行生活,如同常年在外奔波的征袖,饱经风霜却似有所成就。颔联写出了离别之情,以“行李又谋千里外”言其出行的目的地,又以“别情多在数联中”表达出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颈联通过描绘江岸边的荻花和新叶、枫叶的红叶掉落等景象,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暗示出秋天的到来和离别的时刻。尾联则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时常传递消息,保持联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硕夫兄之武昌》是南宋诗人王柏所作。公元1209年(开禧三年),王柏年仅14岁便考中进士,被誉为“神童”。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先后担任州县官员,直至晚年才升任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
在王柏所处的时代,南宋正处于金兵压境的困境。绍兴和议后,南宋与金国暂时休战,但金国的军事威胁始终悬在南宋头上。而朝政方面,南宋政治腐朽,权臣当道,北伐恢复中原之志受到严重阻挠。这种背景下,王柏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但他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以诗言志。
这首《送硕夫兄之武昌》即是王柏在送别友人前往武昌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渴望投身报国、施展抱负的壮志。虽然前途未卜,但他们依旧勇往直前,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骨和爱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