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书事
百蛮降伏委三秦,锦里风回岁已新。
渠滥水泉花巷湿,日销冰雪柳营春。
何年道胜苏群物,尽室天涯是旅人。
焚却蜀书宜不读,武侯无可律余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众多部族被征服,秦国得长安,锦绣般的土地已有新气象。溪流漫溢,使得鲜花盛开的街巷湿润;暖阳消融了冰雪,军营旁的柳树迎来了春天。何时才能振兴大道,让万物繁荣?我们全家皆为漂泊在外的旅人。也许应该不再阅读那关于蜀国的史书,因为诸葛亮都难以律己。
去完善
释义
1. 百蛮:泛指各少数民族或外国,这里借指国内各地。
2. 三秦:战国末期秦国吞并了其他六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后来秦国灭亡后,项羽将秦地分为了三个部分,即雍、塞、翟三国,合称“三秦”。这里代指唐朝的统一事业。
3. 锦里:锦江的简称,源自成都市南面的锦江。这里用来代指四川地区。
4. 渠滥:灌溉的水渠。
5. 水泉:泉水的意思,这里指的是灌溉用水的源头。
6. 日销冰雪:冰雪逐渐消融的意思。
7. 柳营:古代军营周围种满柳树,因此得名。这里代指军队驻扎的地方。
8. 何年道胜苏群物:这句诗的意思是,哪一年我们国家的治国之道会胜利,使得万物繁荣呢?
9. 尽室天涯是旅人:这句诗是说,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像旅人一样,生活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10. 蜀书:这里主要是指诸葛亮所著的《出师表》等文章,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11. 宜不读:这句话是说,我应该不去阅读这些书籍。
12. 武侯:诸葛亮的谥号,也是他的尊称。
13. 无可律余身:这句话是说,我没有办法按照诸葛亮的做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去完善
赏析
薛能在诗中以抒情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首联,"百蛮降伏委三秦,锦里风回岁已新",表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定、万物复苏的欣喜。其中“百蛮降伏”暗指平定南方,"三秦"则指的是关中平原一带,代表了国家的中央地带。第二句中,"锦里"意味着成都地区,"风回"意指春风吹拂,整个画面勾勒出一派春暖花开的景象。颔联,“渠滥水泉花巷湿,日销冰雪柳营春”,进一步描绘出春雨滋润大地,冰雪消融的美好画面。然而,颈联“何年道胜苏群物,尽室天涯是旅人”则透露出一种孤独和忧虑的情感。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年岁渐高,然而功名未就的感慨。尾联,“焚却蜀书宜不读,武侯无可律余身”,则是对诸葛亮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虽然诗人感叹自己的事业无成,但仍愿以孔明为榜样,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整首诗既展现了春天的美景,又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虑,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春书事》是唐代诗人薛能的杰作,创作于公元869年。
在这个时期,大唐帝国正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期。自安史之乱后,国力日渐衰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日益严重。尽管皇帝励精图治,但无法挽回大局。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和艺术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文人墨客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胸臆,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薛能作为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才横溢,作品题材广泛,风格独特。他在《早春书事》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诗人在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的现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