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

标题包含
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
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苍龙颔底珠皆没, 须知天地为炉意,尽取黄金铸作波。 不热不寒三五夕,晴川明月正相临。千珠竞没苍龙颔, 如何清洛如清昼,共见初升又见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洛水在秋天的夜晚悬挂着明亮的月亮,五彩斑斓的小船趁着夜色漂浮在银河上。苍龙的胡须下满是珍珠般的光芒渐渐消失,我们要明白天地就如同熔炉,将所有美好都熔铸成这壮观的景象。正是这十五的夜晚,既不热也不冷,晴空下的河流与明亮的月亮相依相伴。苍龙颔底的万千明珠竞相闪烁,但很快就消失了。为何清澈的洛水犹如白昼,我们一起见证了它的升起,又一起目睹了它的沉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清洛:古水名,即洛河,位于今中国河南省西部。 2. 悬璧月:指挂在天空的明月。 3. 彩船:装饰华丽的花船。 4. 当夕:在晚上。 5. 泛银河:比喻船上的人欣赏美丽的月色。 6. 苍龙:星宿名,即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 7. 颔:下巴。 8. 珠皆没:指苍龙七宿最末的牛宿中的“牛郎星”。 9. 天地为炉:比喻天地造化万物,如同冶炼金属的熔炉。 10. 尽取黄金铸作波:指把黄金熔化制成江河。 11. 三五夕:指农历十五的夜晚。 12. 晴川:阳光下的河流。 13. 相临:相互靠近。 14. 千珠:形容天上的众多星星。 15. 共见初升又见沈:指共同观赏月亮升起又落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中秋夜晚在洛阳河畔赏月的情景。首句以“清洛半秋悬璧月”开篇,描述了清澈的洛河水映照着秋天的满月,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彩船当夕泛银河,苍龙颔底珠皆没”,则通过彩船在夜晚航行和苍龙颔下珠宝消失的意象,进一步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象。 在接下来的两联中,诗人分别表达了天地为炉和尽取黄金铸作波的意境,暗含着自然与人类活动相互交融的意味。同时,诗人还通过“不热不寒三五夕,晴川明月正相临”的描写,传达出中秋月圆之时,自然界美好景致带给人们的愉悦心情。 诗的尾联“如何清洛如清昼,共见初升又见沈”,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洛阳河畔赏月景色的赞美。这里,清洛指代清澈的洛河水,清昼指晴朗的白昼,寓意着中秋夜明亮的月光犹如白昼一般明亮。整首诗通过对中秋赏月情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是唐代诗人裴夷直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组诗共两首,描绘了中秋之夜在洛水边赏月的美景以及诗人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此时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裴夷直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文人,他曾担任礼部郎中等职务,后因故被贬谪。在这次中秋赏月活动中,他与朋友乐天一起欣赏美丽的月色,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在这组诗的创作时间内,裴夷直经历了一些人生际遇。他原本在朝廷担任要职,但由于政治斗争和个人原因,被贬谪到地方。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失去官职、亲朋好友离别等痛苦。这些经历使他更加珍惜与友人相聚的时光,也促使他创作了这组充满感慨的诗篇。 此外,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还包括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逐渐衰落,政治腐败严重,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纷纷寄情于山水之间,抒发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裴夷直作为一位有识之士,也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担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