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留守相公洛中金橘
嘉实本从南地产,移栽洛土结成时。
逾淮未必全为枳,方信中邦物物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嘉实的种子来自南方的土地,移植到洛阳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超过了淮河也不一定完全变成枳子树,才能相信中土的东西都适应生长。
去完善
释义
1. 南土:指南方的土地。2. 洛土:洛阳的土壤。3. 淮:淮河。4. 枳:一种果实酸涩的植物,也叫枸橘。5. 中邦:指中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次韵留守相公洛中金橘》以金橘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金橘生长环境的理解和感悟。首句“嘉实本从南地产”,强调金橘原产于南方地区,具有优越的生长环境。接下来的两句“移栽洛土结成时。逾淮未必全为枳”,叙述了金橘移栽至洛阳后的生长情况,暗示了金橘在适应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后,仍能茁壮成长。最后一句“方信中邦物物宜”,强调了金橘的适应性,使得作者相信任何事物都能在其适宜的环境中生存繁衍。整首诗通过对金橘生长环境的描绘,传达出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力量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留守相公洛中金橘》是北宋名臣文彦博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一时期,正值宋朝政治改革的阶段,苏轼等人在此期间推行新法。
文彦博在这一年中担任河南洛阳留守,留守相公是洛阳郡的最高长官。他在此地见到金橘丰收的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他当时的心境。
在这段时间里,文彦博经历过多次的政治斗争和人事变动,但始终保持冷静,沉稳应对。他在苏轼等改革派和司马光等保守派之间游走,力求平衡各方利益。这一时期的背景是北宋中期,皇帝宋神宗急于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然而,由于改革触及到许多贵族和官员的利益,使得朝政变得复杂多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