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笺
老郑东都一巨儒,未知柟树与梅殊。
平生博识犹如此,何况儿曹不读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郑这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洛阳城里颇有名气,却竟然分辨不出楠树和梅树的不同。他的知识已经这么丰富了,尚且还有这样的失误,更何况那些学识浅薄、不爱读书的孩子们呢?
去完善
释义
《郑笺》:该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李龙高。此处的“郑笺”指的是东汉郑玄的注解,以《诗经》的注解最为著名。这里用来指代郑玄及其学问。
1. 老郑:对郑玄的尊称。
2. 东都:古代洛阳的别称,是东汉时期的都城。
3. 巨儒:学识渊博的大儒。
4. 柟树:又作楠树,一种常绿乔木。
5. 梅殊:梅花的一种。
6. 博识:学识渊博。
7. 儿曹:儿辈。
8. 不读书: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去完善
赏析
《郑笺》这首诗通过描述郑氏这位老儒生在知识上的局限性,表达出诗人对于学识和教育的深刻思考。在诗中,“老郑东都一巨儒”表明了郑氏的地位,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士。然而,尽管郑氏学富五车,他却无法分辨柟树与梅树的差异,这表明他的学识仍存在不足之处。诗人通过这一事例揭示了知识的有限性,并借此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地追求知识。
紧接着,诗人以“平生博识犹如此,何况儿曹不读书”作结,表达了更加深远的思考。这两句意味着即使像郑氏这样的博学之士,尚有认知局限,那么那些学识浅薄的人就更加难以通晓事物的真相了。这一结论进一步强调了学识的重要性和不断学习的必要性。
总的来说,《郑笺》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启示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知,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郑笺》是唐代诗人李龙高的代表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
在开元年间,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然而,这时期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李龙高作为一位有抱负、有理想的诗人,面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深感忧虑和愤懑。他通过对郑笺这一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郑玄等博学鸿儒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李龙高的生平事迹并不详实,但据史书记载,他曾担任过郎官,后因种种原因被贬为地方官员。在这期间,他经历了宦海沉浮,对人生的无常有着深刻的体验。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加深厚的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