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贫妇词
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凄。
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麑。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
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迷。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问有谁了解这位困苦又贫穷的男子,家中还有一位满怀哀怨的妻子?请您听听他们的故事,或许您也会感同身受,心中充满悲伤。
他们可怜的孩子还未长大,日子过得甚至不如山下的鹿群。这对夫妻只想着能让家里有一片可以种地的土地,过上安定的生活,但这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梦想。
每当他们走出门,看到那些美丽丰饶的山野,心中总有无法摆脱的迷惑。什么时候他们才能见到那位贵族主人,得以向他诉说自己的困境,祈求得到帮助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系乐府十二首:指《贫妇词》这组诗共十二首。
2. 元结:唐朝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3. 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谁知道那些贫困的百姓,家中的妻子都满怀忧愁怨恨。
4. 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凄:请您听听他们的歌谣,能不感到心酸痛苦吗?
5. 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麑:可怜怀里抱着的孩子,还不如山下的鹿子。
6. 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白白想念庭院前的土地,已经变成了官吏经过的道路。
7. 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迷:走出家门看到山泽,回头一看心中又迷茫了。
8. 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什么时候才能见到长官,长久地跪着向他哭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系乐府十二首·贫妇词》是唐代诗人元结创作的一首乐府诗,通过描绘一个贫妇的苦难生活,展示了底层人民的疾苦。
诗歌开篇就提出“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揭示了贫妇家庭的困境。接着描述贫妇担忧怀抱中的孩子不如山中野鹿,暗示了生活的艰辛和缺乏食物的问题。她心系庭院前的土地,希望化为人们官吏的道路,表达出渴望改变命运的心情。
当走出家门看到山川湖泽时,内心依然迷茫困惑。最后,她期待有朝一日见到官员,能够长久地跪下哀泣,诉说她的困苦生活。全诗以酸凄的语言,形象地展现了一个贫妇的痛苦生活和对改变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系乐府十二首·贫妇词》是唐代诗人元结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通过对贫妇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农村贫穷落后的现实。诗人在诗中提出了“何处营农圃”的问题,表现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在这个时期,元结经历了安史之乱,对国家、民族的命运感到忧虑。他先后参加了抗击叛军的活动,并担任了地方官员,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目睹了战乱带来的苦难后,元结深感痛心,于是写下了这首《贫妇词》,以此表达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国家陷入了混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奢侈之风依然盛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在这种背景下,元结通过《贫妇词》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