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道州的西边约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动几十步后,汇入营溪。溪水冲击两岸,全是奇特的石头,有的倾斜,有的嵌在其中,形态曲折,难以用言语形容。清澈的溪流冲过石头,形成回环的瀑布,景色壮观。溪边还有优良的树木和各异的竹子,它们投下的阴影使彼此得到遮护。
如果这条溪处在山野之地,那么它一定适合隐逸之人、退休官员游览居住;即使在城市中,也可以成为一处优美的风景区,供安静的人休憩。然而自从设立州治以来,没有人欣赏这美景;我曾在溪边徘徊,对此感到十分惆怅。于是我清理了乱石杂草,使之能建亭台;种下了松树和桂树,还穿插了一些香草,使这里更加迷人。由于这条小溪位于州的右侧,于是我将它命名为“右溪”。并在石头上刻字留念,以向未来的人们展示它的美丽。

去完善
释义
1. 道州城:唐道州州治,即今湖南道县。
2. 百余步:约略数目,言距离很近。
3. 小溪:指右溪。
4. 南流:南边的溪水。
5. 营溪:疑是作者家乡附近的溪流。
6. 水抵两岸:河水撞击两岸。
7. 怪石:形状奇特的石头。
8. 欹嵌:歪斜嵌入河中。
9. 盘曲:盘绕弯曲。
10. 不可名状:无法用言语形容。
11. 清流:清澈的水流。
12. 触石:冲击河床的石头。
13. 洄悬激注:水流回旋、激荡。
14. 佳木:好的树木。
15. 异竹:奇特的竹子。
16. 垂阴:垂下阴影。
17. 相荫:共同遮阳。
18. 逸民:隐逸之人。
19. 退士:辞官回乡的士人。
20. 游处:游玩居住。
21. 都邑:城市。
22. 胜境:风景优美的地方。
23. 静者:闲适的人。
24. 林亭:树林中的亭子。
25. 置州:设置州郡。
26. 赏爱:欣赏喜爱。
27. 徘徊:来回走动。
28. 怅然:惆怅失意的样子。
29. 疏凿:开垦疏通。
30. 芜秽:杂乱不堪。
31. 俾:使。
32. 亭宇:亭子和房屋。
33. 桂:桂花树。
34. 香草:香花芳草。
35. 裨:辅助。
36. 形胜:风景优美。
37. 右溪:因位于道州城的右侧而得名。

去完善
赏析
《右溪记》元结:
溪水清幽,怪石嶙峋,佳木异竹,幽静雅致。山野的隐逸之地,人间的胜景之处。可惜未曾有人欣赏,于是疏通污秽,修建亭宇,种松桂香草,增加风景之美。因位于州城右侧,故称“右溪”。铭记石上,昭示后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右溪记》是唐代诗人元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在溪水清澈、山石嶙峋的自然环境中,诗人抒发自己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感。作品不仅表现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还体现出诗人在繁华世界中渴望寻得一方净土的心愿。
创作背景方面,《右溪记》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公元759年)至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58年)。这段时间,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政治斗争激烈,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元结为了避乱而隐居到了深山之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
元结在这个时候创作《右溪记》,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失望。他通过描写美丽而宁静的右溪景色,表现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身处乱世时对生活的无奈和寻求心灵慰藉的情感诉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