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退示官吏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县,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癸卯年,西原的贼寇入侵道县,焚烧破坏、杀人抢劫,几乎无所不为然后离去。到了第二年,贼寇再次攻击永和邵两地,但却没有侵犯我们州的边境然后撤退。难道是他们有力抵抗敌人吗?其实是他们同情我们的苦难罢了。那么为什么官员们还忍受着痛苦去征收财物呢?因此我写下这首诗给官员们看。
当年在太平盛世中,我在山林里度过了二十年的岁月。
山泉从庭院流出,洞穴般的低谷就在门前。
缴纳税费有一定的时间,即使天黑了也可以安心睡眠。
突然遭遇世事变迁,几年来都需要亲自处理军事事务。
现在来到这个郡县做长官,山地里的蛮夷又变得混乱不堪。
城市小所以贼寇不屠杀,百姓贫穷实在令人痛心。
因此,周围的疆域被侵略,只有我们这个州独自保全下来。
使者们带着国王的命令而来,难道还不如那些贼寇吗?
现在征收财物的人,逼得人们像被火煎熬一样痛苦。
谁能够断绝百姓的活路,去做一个世人眼中的能人?
我想要放弃这个职务,拿一根竹竿撑起自己的小船。
带着家人去到鱼虾丰盛的地方,在江湖水边安享晚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癸卯岁: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
2. 西原贼:指居住在道州西部的瑶族农民起义军。
3. 焚烧杀掠:焚毁房屋,杀人劫物。
4. 几尽而去:几乎抢光才离去。
5. 明年:第二年,即公元754年,唐肃宗至德元年。
6. 永: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
7. 邵:邵州,州治在今湖南邵阳。
8. 不犯此州边鄙:没有侵犯这个州的边境。
9. 盖:表示推测的原因。
10. 蒙:受惠。
11. 伤怜:同情怜悯。
12. 诸使:指各道派来的使者。
13. 忍苦:忍受艰难困苦。
14. 征敛:征收赋税。
15. 昔岁:去年,指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
16. 逢太平:遇到太平安定的时期。
17. 山林二十年:指隐居山林二十年的生活。
18. 泉源:指泉水源头。
19. 洞壑:山谷。
20. 井税:田赋。
21. 日晏:傍晚。
22. 忽:突然。
23. 世变:战乱。
24. 亲戎旃:亲自参加军事行动。
25. 典斯郡:治理这个州。
26. 山夷:山里的少数民族。
27. 纷然:混乱的样子。
28. 城小贼不屠:指由于县城小,起义军没有进行屠杀。
29. 伤可怜:使人感到可怜。
30. 是以:因此。
31. 陷邻境:侵入相邻的地区。
32. 独见全:唯独这个地方得以保全。
33. 使臣:派遣的官员。
34. 将王命:拿着皇帝的诏令。
35. 岂不如贼焉:难道还不如盗贼吗?
36. 今彼:现在他们,指那些催征赋税的人。
37. 迫之如火煎:逼迫百姓如用烈火煎熬。
38. 绝人命:害人性命。
39. 以作时世贤:为了博取时世的赞誉。
40. 思欲:打算。
41. 委符节:放弃官职。
42. 引竿自刺船:拿着竹竿自己划船。
43. 将家:携带着家属。
44. 就鱼麦:靠养鱼种麦为生。
45. 归老:退休养老。
46. 江湖边:江边湖畔。

去完善
赏析
《贼退示官吏》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通过讲述战乱时期,自己任地方官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尖锐批判。
诗的开头回忆了昔日太平盛世的岁月,“山林二十年”写出了诗人隐居于世的宁静生活。然而好景不长,战争爆发,诗人被迫离开家园,亲身参与战事。如今来到这个边陲小郡,看到山贼肆虐,百姓贫困,心中无比痛心。
虽然山贼没有屠杀这座小城,但他们的行为已经给周围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元结感慨万分:“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这句诗尖锐地指出了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使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朝廷使者征收赋税的手段如此残酷,竟与盗贼无异?
诗人认为,那些征收赋税的官员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他们迫使百姓像被火煎一样痛苦不堪,这种做法怎能算做贤能之人?因此,元结希望能够辞去官职,过上一种普通百姓的生活,不再受这些无谓的纷争困扰。
总的来说,这首诗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贼退示官吏》是唐代诗人元结在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刚刚结束,战争使百姓流离失所,家园破败。在这个特殊时期,元结被任命为道州刺史,负责安置流民、恢复地方经济。
元结在赴任途中,目睹了战乱带来的种种惨状,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懑。他在诗中以贼寇比喻战乱的罪魁祸首,表达了对于战乱平息的喜悦和对百姓的关爱之情。同时,他也呼吁官员们要以民为本,关心民生疾苦,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力量。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揭示了战争中民众的痛苦生活。在诗中,元结表达了自己作为官员的责任担当,以及对于国家民族未来的期许。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元结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官员,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忧虑,以及他立志为民服务的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