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在广袤的原野上,茂盛的小草年复一年地生长和枯萎。即使被野火焚烧,它们也会在春风的吹拂下重新焕发生机。小路的两侧弥漫着芳草的香气,阳光照耀下的绿色延伸至远方的荒凉的古城。如今,我要送别我的友人,离别之情如这遍布的青草一样浓烈。

去完善
释义
1. 《送张四》:诗题,即送别张四时的赠别诗。
2.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之称。
3. 枫林:指秋天的枫叶树林,常常象征离别之情。
4. 楚水:楚地的水,楚地在古代是中国南方的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5. 冷山月:清冷的月亮,象征着孤独和冷清。
6. 清猿:清澈的猿猴叫声,在这里也寓含着孤独之意。
7. 无断时:没有停止的时候,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借用了渲染了离别的气氛,显得哀伤而深沉。秋天的枫叶凋零,江河湖海泛起碧波,这些都暗示了季节和环境的苍茫。这样的画面使得离别之情更显沉重。
颔联“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则描绘了分别之后的情景。月光洒在寒冷的青山上,清猿的哀鸣响彻山谷。这样的景象更增添了离别的痛苦。因为不管是山月的冷冷光辉,还是清猿的哀嚎,都无法缓解人们内心的孤独与寂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张四》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歌作于公元748年,当时王昌龄正在湖北鄂州担任刺史。在这期间,他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包括张四。在某个临别之际,王昌龄写下了这首充满离别情感的诗篇。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正处于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国力逐渐衰弱,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在寻求国家治世之道,而王昌龄本人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士人。他将这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融入到了这首诗中,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
除了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外,王昌龄还与当时的其他文人士大夫有着广泛的交往,如李白、杜甫等。这些人的诗才横溢,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因此,我们可以从《送张四》这首诗中感受到王昌龄的才情和他所处的时代的氛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