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孤独的桐树在静谧中发出声响,以简朴的方式传递着深沉的真相。就像在弦乐和手指之外,我们看到了远古时代的人。他们的意境深远,带着风雪的苦涩,而当时节来临时,江河湖海又充满了春天的气息。高雅的宴会还没有结束,谁能分辨出其中的道理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孤桐:指孤立的梧桐树,此处寓意孤独而高贵的品质。
2. 秘虚鸣:秘密地在空中发出声响,这里形容古琴声悠扬婉转。
3. 朴素传幽真:以简单的音色传达深沉的情感。
4. 仿佛弦指外:好像在琴弦和手指之外。这里形容音乐的魅力超越了实际的演奏。
5. 初古人:指远古时代的先人。
6. 意远风雪苦:指音乐中蕴含了深深的意味,让人感到风雪中的苦楚。
7. 时来江山春:有时又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景象。
8. 高宴未终曲:描述盛大的宴会尚未结束。
9. 谁辨经纶:比喻谁能理解这首曲子所蕴含的道理和智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琴》描绘了琴音的高雅与悠扬,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从“孤桐秘虚鸣”到“素传幽真”,诗人在用比喻的手法传达出古琴的音色之美和寓意之深,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超越尘嚣的古韵。接下来的“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则进一步强调古琴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人跨越时空,回到古人的世界,体会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描绘的是在演奏过程中,琴声中的情感随着音符的变化而变化,时而如风雪中的孤独,时而如同春天的温暖。这也反映了诗人人生的起起落落。最后两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表明,在这场盛宴中,即使没有说完所有的话语,也有谁能够真正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呢?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具体创作时间为公元755年前后。当时,王昌龄已是文坛泰斗,名声斐然,他的诗歌被广泛传颂,深受朝野的喜爱。在这个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了起伏,曾经入仕,后来被贬谪,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唐朝时期,音乐文化极为繁荣,尤其是古琴艺术,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备受推崇。王昌龄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对音乐有着深厚的喜爱,他的作品中也常常流露出对音乐的赞美之情。
在这首诗中,王昌龄以琴为载体,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通过描绘琴声的美妙和动人的故事,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对生活、友情和艺术的独特体验和思考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