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遥见胡地猎,鞲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幕降临,秋风拂过黄河,带走了雁山的绿意。远望胡地的猎场,马匹在寒冷的霜露中休息。
五路大军分头行动,孤独的军队承受着百场的战斗。战功赫赫,却反落入大牢,士兵们只能心中痛苦。

去完善
释义
1. 秋风夜渡河:形容秋风猛烈地吹过河流。这里的“秋风”可能指的是北方秋天的寒冷气候。
2. 吹却雁门桑:雁门,指代边塞;桑,指代桑树。这句话的意思是,秋风吹过了边塞的桑树。
3. 遥见胡地猎:胡地,指代边塞以外的地区;猎,这里指代打猎。这句话的意思是,远远地看到了边塞以外的猎人。
4. 鞲马宿严霜:鞲马,指代战马;宿严霜,指在寒冷的夜晚。这句话的意思是,战马在寒冷的夜晚休息。
5. 五道分兵去:五道,这里指五种路线;分兵,指分散兵力。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分成五种路线出征。
6. 孤军百战场:孤军,指孤立无援的军队;百战场,指许多战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支孤军参加了许多战场的战斗。
7. 功多翻下狱:功多,指立下的战功很多;翻下狱,指因为战功而陷入困境。这句话的意思是,战功很多的士兵反而陷入了困境。
8. 士卒但心伤:士卒,指士兵;心伤,指内心受伤。这句话的意思是,士兵们心中感到悲伤。

去完善
赏析
《塞上曲》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描绘边塞戍守生活的诗篇。这首诗以秋风夜渡河为引子,描绘了边塞戍守士兵的生活场景。诗中通过对胡地猎人的远望、士兵们的艰苦戍守以及战事频繁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边塞戍守士兵的英勇形象和他们的艰辛生活。
首句“秋风夜渡河”,以秋风夜渡河作为引子,既点明了季节,也暗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秋风夜渡河的形象,给人一种苍凉、悲壮的感觉,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边塞戍守的悲壮氛围。
第二句“吹却雁门桑”,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环境的艰苦。雁门山是边塞的重要屏障,这里的桑树象征着边塞的繁荣。然而,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意味着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第三句“遥见胡地猎”,描绘了士兵们在边塞遥望胡地猎人狩猎的场景。这一句既展示了士兵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他们对战争的准备。
第四句“鞲马宿严霜”,描绘了士兵们在寒冷的夜晚骑马巡逻的场景。这一句以马宿严霜的形象,表现了士兵们在边塞戍守的艰苦环境。
第五句“五道分兵去”,描绘了边塞士兵分五路出征的场景。这一句表现了战争的频繁和士兵们的英勇。
第六句“孤军百战场”,描绘了士兵们在战场上孤军奋战的形象。这一句表现了士兵们的勇敢和坚韧,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最后两句“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描绘了士兵们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却因为战争的无情而陷入困境。这一句表现了战争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也表达了对士兵们的同情和敬意。
总的来说,《塞上曲》是一首描绘边塞戍守生活的诗篇,通过秋风夜渡河、雁门桑、胡地猎、鞲马宿严霜等元素,展现了边塞戍守士兵的英勇形象和他们的艰辛生活。这首诗以其悲壮的氛围和深刻的人性探讨,成为了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上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描绘边塞戍守生活的诗篇。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描绘了戍守边疆的士兵们在寒冷的夜晚,骑着马穿越河流,在严霜中宿营的生活场景。诗中的“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描绘了边塞的寒冷和艰苦环境,而“遥见胡地猎,鞲马宿严霜”则表现了士兵们勇敢无畏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通过对士兵们在边塞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戍守边疆的士兵们的敬意和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残酷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