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彦谟以其弟彦周出殡见索挽词谨赋一首
十年乡校叹蹉跎,一日皇恩尽网罗。
别去谓宜登上第,归来还复遇沉疴。
秋风但结原鸰恨,晓露空闻蒿里歌。
荣愿未酬身已殁,平生稽古竟如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一直在乡村学校工作,感叹时光的蹉跎。突然有一天,皇帝的恩典让我有机会脱离这种困境。在离别之际,有人告诉我应该努力去考取功名。可是当我回来时,却发现自己身患重病。秋天风起的时候,我只希望能和我的兄弟团圆;清晨的露水只能听到蒿里的歌声。还未实现自己的抱负,我就已经离世,这一生都在研究古籍,到头来又能怎么样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毛彦谟:名字,此处是主语。
2. 其弟彦周:指毛彦谟的弟弟毛彦周。
3. 出殡:送葬。
4. 索:请求。
5. 挽词:哀悼死者的词或诗。
6. 傅察:诗人名。
7. 乡校:地方学校。
8. 蹉跎:浪费光阴,无所作为。
9. 皇恩:皇帝的恩典。
10. 网罗:搜罗、选拔。
11. 别去:离开家乡外出。
12. 谓宜:应该。
13. 登上第:科举考试考中进士。
14. 归来:回到家乡。
15. 还复:仍然,还是。
16. 遇沉疴:患上重病。
17. 秋风:秋天的风,这里用来象征悲凉的氛围。
18. 原鸰恨:指兄弟之间的悲痛。
19. 晓露:早晨的露水。
20. 蒿里歌:古代送葬时的挽歌。
21. 荣愿:光荣的愿望,这里指实现人生的抱负。
22. 未酬:未能实现。
23. 身已殁:人已经死去。
24. 平生稽古:一生勤奋学习古文化知识。
25. 竟如何:结果怎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挽词展示了作者傅察对于友情、人生及命运的深度思考。诗的开头以“十年乡校叹蹉跎”抒发对于友人蹉跎岁月却无法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遗憾。接下来两句“别去谓宜登上第,归来还复遇沉疴”则是对毛彦周离开家乡的期望与归来后的病情描述,其中也寓含了世事无常的感慨。中间两句“秋风但结原鸰恨,晓露空闻蒿里歌”描绘了秋风和晓露的景象,隐喻人生的短暂与生命的终结。最后两句“荣愿未酬身已殁,平生稽古竟如何”,则以“荣愿未酬”为着力点,表达了对友人无法实现人生愿望便离世的不甘与悲痛,同时引发出关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反思。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毛彦谟以其弟彦周出殡见索挽词谨赋一首》是北宋时期诗人傅察的一首悼念亡弟的诗作。诗人在公元1099年创作了这首诗,这一年正值宋哲宗元符二年。此时,傅察正担任监察御史,仕途稳定。然而,他在家中遭遇了弟弟毛彦周的离世,心中充满了悲痛。
这一时期,北宋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但在文化艺术方面逐渐开始走向保守。诗人傅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关心国家民生,关注家族亲友的生活。他在弟弟去世后,以此诗表达了对亡弟的深切怀念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