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阴风次衡元度韵

标题包含
阴风次衡元度韵
水柳缆孤舟,飘飘万里秋。 远风来不断,高浪去还收。 菰苇萧疏折,烟云惨淡浮。 赖如师德生,舟子亦多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傅察(1089年-1126年),字公晦,北宋末年著名文人,历任国子主簿、监察御史等职。他因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受到时人的赞誉。 傅察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科举考试中,他以优异的成...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一条孤独的小船在水柳丛中摇曳,飘荡在遥远的秋天里。 远方的风吹个不停,汹涌的波浪时而起伏时而收敛。 折断的芦苇显得萧瑟,天空中的烟云呈现出一片暗淡的气象。 这艘小船的船长和船员们,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愁绪。
去完善
释义
1. 水柳:指河畔的水边柳树; 2. 缆孤舟:依靠在河岸边的孤独的船; 3. 飘飘:形容船只漂浮的样子; 4. 万里秋:指遥远的旅程和深秋的季节; 5. 远风:远处吹来的风; 6. 断:持续不断; 7. 高浪:波涛汹涌的海浪; 8. 去还收:有起有伏; 9. 菰(gū):一种草本植物; 10. 苇:芦苇; 11. 萧疏:稀疏的样子; 12. 折:弯曲; 13. 烟云:烟雾弥漫; 14. 惨淡:昏暗模糊; 15. 浮:漂浮; 16. 赖:依赖; 17. 如师:好像老师一样的人; 18. 德生:品德高尚的人; 19. 舟子:船夫; 20. 多愁:充满忧郁。
去完善
赏析
《阴风次衡元度韵》是一首描绘江上行舟的古诗,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秋日江行图。 “水柳缆孤舟,飘飘万里秋”两句,形象地描绘出江上行舟的画面。水边垂柳、孤独的船影,以及悠悠的江水,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略显寂寥的画卷。 接下来的“远风来不断,高浪去还收”两句,则描述了江面的景象。不时刮来的大风,汹涌起伏的波浪,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也使得读者感受到了行舟者的艰辛。 “菰苇萧疏折,烟云惨淡浮”则是对周围环境的描绘。枯萎的菰苇,暗淡的烟云,无不透露出秋天的肃杀之气。 最后,“赖如师德生,舟子亦多愁”两句,则是诗人的感慨。在这样的环境中,幸亏有那位道德高尚的老师陪伴,连船夫也显得不那么忧虑了。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阴风次衡元度韵》是宋代诗人傅察的一首古诗,创作于公元1125年前后。这个时期正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时局动荡,金国入侵中原,民众疾苦,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局。 傅察本人是一位忠诚正直、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在金国侵略之际,曾上疏宋徽宗劝谏励精图治,反对奢靡之风,但并未被采纳。后来,他因直言敢谏而受到朝野赞誉,然而却也因此遭到权臣蔡京的忌恨,被贬为县令。在任期间,他关注民生,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尽管如此,他的忠贞不渝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最后在战乱中壮烈牺牲。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傅察写下了这首《阴风次衡元度韵》,表达了诗人在风雨飘摇中的忧国忧民之心。诗句中蕴含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民生苦难的关注,反映了当时文人志士在国家危亡之际,勇于担纲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