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毛彦谟二首

标题包含
赠毛彦谟二首
欢息朝延记忆疏,未闻平子赋闲居。 穷经岂但论糟粕,乐道宁能逐腐馀。 已觉烟霞亲几杖,不教尘土污簪裾。 客来强志谈名理,寂寞茅斋尽日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傅察(1089年-1126年),字公晦,北宋末年著名文人,历任国子主簿、监察御史等职。他因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受到时人的赞誉。 傅察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科举考试中,他以优异的成...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份文献翻译为现代优雅的白话文是: 享受宁静与朝政远离的记忆逐渐模糊,还未听到过平静之子的闲暇独白。学习经典不仅仅是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分享快乐的过程怎么能跟随陈旧的思想呢?已经觉得那些美丽的风光和我亲近,不会让世俗的尘埃弄脏我的衣物和发饰。客人来了就会激发谈论思想的热情,而我的寂寞茅屋却整日空空如也。
去完善
释义
1. 朝延:朝廷。 2. 平子:指汉代文人张衡。 3. 糟粕:指精华与糟粕并陈的学问或事物。 4. 乐道:乐于谈论道德伦理。 5. 腐馀:腐烂的食物,比喻没有价值的旧知识。 6. 烟霞:烟雾和水气,指大自然景色。 7. 簪裾:簪,束发用的簪子;裾,衣服的下摆。这里指代儒生的服饰。 8. 强志:勉力振作。 9. 名理:哲理。
去完善
赏析
《赠毛彦谟二首》是宋代诗人傅察的作品。这是一首哲理诗,通过对毛彦谟的赞誉,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首联“欢息朝延记忆疏,未闻平子赋闲居”中,作者以朝延为背景,暗示出社会的繁华与喧嚣。然而在这喧闹的背后,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宁静。这正是诗人想要传达的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人生境界。 颔联“穷经岂但论糟粕,乐道宁能逐腐馀”中,作者通过“穷经”“乐道”两个词组,表达了对于学问、道德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积累,更是要探究其中的道理;真正的道德也并非只是表面的行善积德,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快乐。 颈联“已觉烟霞亲几杖,不教尘土污簪裾”中,诗人以“烟霞”“尘土”为喻,形象地描绘出一个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诱惑与困扰。他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世间的尘埃所沾染。 尾联“客来强志谈名理,寂寞茅斋尽日虚”中,诗人以“客来”“寂寞茅斋”为对比,揭示了人们对于名利的热衷与执着。他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过于追求名利,以免虚度时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创作于北宋末年,具体年份已无考,但正值江山多难之际,百姓疾苦之时。诗人傅察青年时期参加科举考试,才华横溢,后来步入仕途,以敢言直谏著称。这一时期,外忧内患的局势愈发严重,皇帝昏庸无能,政治腐败,百姓困苦,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这两首赠给朋友毛彦谟的诗。 诗中以夜雨敲打屋檐的情景象征国事纷扰,借凭栏俯瞰的身影展现对时局的忧虑。诗歌充分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壮怀激烈的人生态度和高洁的品格,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