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江醉眠亭
酒担长轻六印腰,醉中一枕敌千朝。
兴亡藐比荣枯柳,聚散看同旦暮潮。
清兴本应尘外得,香魂徒向水边招。
已闻佳士过从约,不为东风返画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酒担轻巧六印腰间挂,醉梦中一枕对抗千年朝。
兴盛和衰亡如同柳树荣枯一般,相聚与别离就像潮涨潮落。
清雅兴致应该在尘世之外寻找,芬芳的灵魂却只在水中召唤。
已经听闻有才华的人经过约定,不会因为东风而返回画船桨。
去完善
释义
1. 青龙江:长江上游的支流岷江的一段,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一带。
2. 六印:即指唐代杜甫诗中的“挂席欲进波连山”之景象。这里用来形容青龙江水流曲折、风景秀丽的景色。
3. 醉眠亭:位于青龙江边的亭子,诗人经常在此饮酒赋诗。
4. 千朝:泛指很长时间。
5. 荣枯柳:比喻世间的盛衰无常。荣,繁荣;枯,枯萎。
6. 旦暮潮:比喻时间的流逝。旦,早晨;暮,傍晚。
7. 清兴:清雅脱俗的诗情画意。
8. 香魂:指美好的梦境或回忆。
9. 水边招:指在江边垂钓。
10. 佳士: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11. 从约:相约同行。
12. 东风:春风。
13. 返画桡:指停止划船。
去完善
赏析
《青龙江醉眠亭》是南宋诗人陈舜俞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和饮酒之乐的诗歌。首联“酒担长轻六印腰,醉中一枕敌千朝”,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青龙江畔醉酒酣睡的场景,展现出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潇洒的生活态度。颔联“兴亡藐比荣枯柳,聚散看同旦暮潮”,以荣枯柳、旦暮潮比喻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的离合,传达出诗人对历史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颈联“清兴本应尘外得,香魂徒向水边招”,表达了诗人希望在尘世之外寻找清净之地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尾联“已闻佳士过从约,不为东风返画桡”,则传达了诗人与友人相约相聚的美好愿景,以及他为了追求理想生活而不惜远离繁华的坚定决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豪放的气质,又传达出他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龙江醉眠亭》是北宋著名文人陈舜俞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
在北宋时期,科举取士的制度逐渐完善,使得文人士大夫得以崭露头角。陈舜俞就是其中之一,他自幼勤奋好学,后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然而,陈舜俞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多次受到排挤和贬谪。在神宗元丰年间,他被任命为南康知军,但不久因与上级不和而被免职。这一时期的陈舜俞,心情郁闷,常常借酒消愁。
青龙江醉眠亭这首诗,正是陈舜俞在政治失意之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他通过描绘醉眠亭周围的景色,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家乡的眷恋。此外,他还借景抒发了对朝廷腐朽、世态炎凉的愤懑之情。这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堪称陈舜俞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