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杨柳梢头春色重,紫骝嘶入残花。
香风满面日西斜。
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
已许洞天归路晚,空劳眼惜眉怜。
几回偷为掷花钿。
今生应已过,重结后来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柳树枝头春意盎然,紫色的高头大马在凋零的花朵间嘶鸣。夕阳渐渐偏西,脸上满是被风吹来的香气。只知道悠闲地骑马前行,却不知不觉跟上了他人的车马。已经答应在天色还亮的时候回家,但眼中还是流露出怜爱之意。偷偷扔了几次花钿,这一生或许已经过去,期待来世再结姻缘。
去完善
释义
1.杨柳:柳树。
2.紫骝:毛色紫色的骏马。
3.嘶:马鸣。
4. 残花:凋谢的花儿。
5. 日西斜:太阳偏西,即黄昏时分。
6. 闲信马:悠闲地骑着马。
7. 不觉误随车:不知不觉间跟随了别人的车。
8. 已许:已经答应。
9. 洞天:道教中指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
10. 眼惜眉怜:眼中流露的惋惜之情。
11. 掷花钿:抛撒花钿(女子的首饰)。
12. 应已过:应该已经过去。
13. 重结后来缘:期待未来再结缘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临江仙》是唐代诗人李新的一首词,以春天为背景,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一次邂逅。首先,诗人描绘了杨柳枝头春意盎然的景象,紫骝马的嘶鸣声和残花的香气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闲信马”和“误随车”的叙述,表现出一种随意、自然的情感状态,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下阕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归宿的期待,以及对于未来缘分的期盼。整首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临江仙》是唐代诗人李新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为公元759年至762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安史之乱爆发和结束的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一片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新作为当时的一位文人,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世的悲欢离合,内心的感受极为复杂。他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在创作《临江仙》时,李新或许正身处战乱之地,看到了战火中的人们流离失所,心生悲悯。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战争中的景象,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期盼。同时,他也通过诗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表达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不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