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引
绿波芳草路。
别离记南浦。
香云翦赠青丝缕。
钗分金半股。
钗分金半股。
阳关一曲声凄楚。
惹起离筵愁绪。
梦魂拟逐征鸿去。
行云无定据。
行云无定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草地上,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人们欢聚一堂,互道珍重。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间便要分离。在南方的小路上,我们依依惜别,心中满是离愁别绪。
那位美丽的女子,用她纤细的手指剪下一缕秀发,轻轻地递给我,这代表着她的心意和祝福。我把这珍贵的发丝放入金钗中,与她在阳光下的身影,一同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就在这个时候,那首《阳关曲》响起了,它的旋律如此悲伤,让人不禁想起了离别时的种种情景。我们的宴会瞬间变得伤感起来,所有人都沉浸在了这种忧郁的气氛里。
夜晚来临,我无法入睡,我的灵魂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想要随着飞鸿远去,寻找那个我曾经深爱的人。可是,这朵飘渺的云彩却没有固定的踪迹,我只能独自一人,在这寂静的夜晚,黯然神伤。
去完善
释义
《东坡引》:该词为南宋文学家、诗人杨冠卿所作。
1. 绿波:绿色的波光,此处指春水或绿色的水面。
2. 芳草路:长满花草的小路,寓意离别之路。
3. 南浦:水边,多指送别之处。
4. 香云:香气如云,这里代指美女的发髻。
5. 翦赠:剪取并赠送。
6. 青丝缕:发丝细缕,暗含女子的头发。
7. 钗分金半股:用金子制作的钗被分成了两半,此处表示分别的情景。
8. 阳关一曲:曲调悲凉的《阳关三叠》歌曲。
9. 凄楚:悲伤痛苦。
10. 离筵:饯别聚会。
11. 愁绪:忧虑的情绪。
12. 拟逐:设想跟随。
13. 征鸿:远飞的鸿雁,喻指远行之人。
14. 行云:流动的云彩,比喻行踪不定的女子。
15. 无定据:没有固定的住所或目标。
去完善
赏析
《东坡引》这首词描绘了离别的情景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词的开头,作者通过“绿波芳草路”的景象传达出离别时的氛围,即带着感伤和哀愁的惜别之情。接下来,“别离记南浦”一句则点明了此次分别的具体地点,强调出离别的场景。“香云翦赠青丝缕”和“钗分金半股”描述了临别时女方剪下头发赠予男方的细节,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这些细节使读者感受到主人公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与缠绵的情愫。
随后,“阳关一曲声凄楚”表达了离别的伤感气氛,“惹起离筵愁绪”揭示了离别的痛苦心情。作者通过对乐曲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此时此地人们心中无尽的离愁。最后两句“梦魂拟逐征鸿去。行云无定据”,预示着未来重逢的不确定性,同时传达了词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渴望。这种情感如浮云般飘忽不定,也如鸿雁般远走高飞,进一步体现了离别的惆怅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坡引》是南宋诗人杨冠卿的一首词作,创作于公元1195年。这首词通过对苏轼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苏轼人格与才情的向往和崇敬。
在12世纪末,南宋王朝正处于金人南侵、国土沦陷的危机之中。在此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反思现实,寻求精神寄托。杨冠卿作为南宋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对苏轼的崇敬,既是对苏轼才华与人格的赞美,也是借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呼唤。
杨冠卿与苏轼所处的时代截然不同,但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都有过人生的起伏跌宕。杨冠卿曾在朝为官,后因战乱而流落民间,他的生活经历使他更加深刻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因此,在这首《东坡引》中,他借赞颂苏轼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对时代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