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破二见
咄咄愚痴子,云何不自观。
鞭尸真倒置,礼骨自欺瞒。
善恶由心造,佛魔著眼看。
蹈翻烦恼海,生死不相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哎,这个蠢笨的人儿啊,你怎么不自己好好看看呢。
去鞭挞尸骨真的是本末倒置了,对死去的人表示尊敬反而在欺骗自己。
善与恶全由内心决定,佛与魔只在一念之间。
沉溺于无尽的烦恼中,生死对你来说也已经无所谓了。
去完善
释义
《沙门破二见》是释怀深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里给出每句的注释:
1. 咄咄:表示责怪或训斥的语气。
2. 愚痴子:指愚昧无知的人。
3. 云何:为何,怎么。
4. 不自观:不自我观察、反省。
5. 鞭尸:指谴责、批评已过世的人的过错。
6. 倒置:颠倒,错乱。
7. 礼骨:对亡人的尊敬和怀念。
8. 自欺瞒:欺骗自己,蒙蔽真相。
9. 善恶:善行与恶行。
10. 由心造:由内心产生。
11. 佛魔:佛教中象征善与恶的两者。
12. 著眼看:用清晰的眼光看待。
13. 蹈翻:踏入并颠覆。
14. 烦恼海:比喻充满痛苦的世界。
15. 生死:生与死,生命的轮回。
16. 不相干:没有关系,无关紧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沙门破二见》,是唐代僧人释怀深所作。沙门即佛教僧侣,而“破二见”则是指破除两种错误的观念。诗人借这首诗告诫人们要摒弃错误的认识,明确善恶之分,追求内心的觉悟与解脱。
首先,诗人以“咄咄愚痴子,云何不自观”发问,指出那些顽固不化、执迷不悟的人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接下来,他以“鞭尸真倒置,礼骨自欺瞒”进行驳斥,批判了那些盲目崇拜、本末倒置的行为。这是对世俗之见的否定,也是诗人对佛教信仰的坚守。
紧接着,诗人表明“善恶由心造,佛魔著眼看”的观点。他强调人的行为善恶源自内心,而看待事物的态度决定人之成佛成魔。这体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时也是诗人对人性的洞察和对信仰的引导。
最后,诗人以“蹈翻烦恼海,生死不相干”结尾,强调要想摆脱生死轮回,必须勇于面对和超越烦恼,不再为世间纷扰所困。这是诗人对个人修行道路的指引,也是对信徒的鼓励与期许。整首诗言辞犀利,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之见的不满以及对信仰的坚守,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沙门破二见》是南宋诗人释怀深创作的一首禅宗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4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年间。
在这一年里,释怀深担任湖州州学教授,因提倡道德、敦化风俗,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时常感受到世事如梦幻泡影的无奈。这种人生际遇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出世思想,从而转向佛教信仰。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人开始寻求精神的慰藉和解脱,佛教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释怀深作为一位有觉悟的文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希望通过诗歌来传播禅宗思想,引导人们破除世俗的二元对立观念,达到心灵的解脱与和谐。
在这首诗中,释怀深以禅宗的观念表达了“破二见”的思想,指出世间万物皆无常,不应执着于色相和空无的分别,从而达到超越世俗、摆脱烦恼的境地。这首诗歌反映了诗人对禅宗哲学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