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远

标题包含
寄远
车声日日碾红埃,何事良人独未回。 苔锁洞房书久绝,月明深夜雁空来。 寒侵竹叶难成醉,尘暗菱花更懒开。 杳想法云山不知处,夕阳频上最高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智圆,俗名李升,字子实,号中峰,又号幻住道人。他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僧人,生卒年约为公元1236年至1308年。 释智圆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成年后,他进入...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每日里车马喧嚣扬起红色尘埃,为何情郎尚未归来? 青苔封锁了洞房,书信久未传来;明月高挂在夜空,南飞的大雁踪影难觅。 寒冷侵袭竹叶难以解忧解愁,尘封已久菱花镜更是懒得开启。 遥不可及的法云山下你在何处?夕阳西沉时登上最高的山台寄托思念。
去完善
释义
《寄远》:这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生活中的景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1. 车声日日碾红埃:这句描绘了车辆每日在红尘中穿梭的景象。其中,“红埃”指的是飞扬的尘土,象征着繁华的尘世。 2. 何事良人独未回:这句询问为何丈夫/亲人还没有回来。其中,“良人”是古代对丈夫或亲人的称呼。 3. 苔锁洞房书久绝:这句描述了家中因为长时间无人打扫,房间被青苔覆盖,书信也久未收到。其中,“洞房”原指幽深的居所,这里指诗人自己的家;“书久绝”意味着与亲人的通信已经中断很久。 4. 月明深夜雁空来:这句写的是在明亮的月光下,深夜时分传来大雁的叫声。其中,“雁空来”指的是听到大雁的叫声,但并无实际的雁来传递信息。 5. 寒侵竹叶难成醉:这句表示寒冷的空气侵袭着竹叶,使诗人难以借酒消愁。其中,“竹叶”指代竹制的酒杯;“成醉”表示借助喝酒使自己陶醉。 6. 尘暗菱花更懒开:这句写的是镜子因为长时间没有擦拭,上面布满灰尘,使得诗人不愿意打开使用。其中,“菱花”是对镜子的美称;“懒开”表示不愿意去照镜子。 7. 杳想法云山不知处: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法云”是佛教用语,形容佛法的高深;“山不知处”表示对遥远山水的向往和思念。 8. 夕阳频上最高台:这句写的是夕阳频繁地出现在最高的楼台上。其中,“最高台”指的是诗人登高望远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释智圆寄给远方亲人的诗作,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从诗歌的题目和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关于爱情与等待的故事。 首联“车声日日碾红埃,何事良人独未回”,以车声的轰鸣开篇,表达了对远方的期盼。诗人每天都听到车马声在红尘中穿梭,可是自己的良人却迟迟未归,不禁让人感叹世事无常。这里的车声也象征着时间流逝,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担忧。 颔联“苔锁洞房书久绝,月明深夜雁空来”,描绘出诗人居住的地方已经久无人烟,房间长满了青苔,书信断绝,心中充满了惆怅。然而夜晚月光洒满大地,大雁传来了远方的消息,让诗人感受到了一丝丝安慰。这一联表达了诗人独居生活的孤寂和对远方消息的渴望。 颈联“寒侵竹叶难成醉,尘暗菱花更懒开”,借景抒情,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寒冷的冬天侵袭着竹林,使竹叶难以抵挡;尘埃笼罩下的菱花镜,使得诗人懒得去照镜理容。这两句诗充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消沉。 尾联“杳想法云山不知处,夕阳频上最高台”,诗人遥想着远在他乡的亲人,却不知身处何方。而夕阳西下,一次次地照耀在最高的楼台上,似乎也在为诗人传递着远方的消息。这里以景结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远》是北宋高僧释智圆的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965年至1018年之间,即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期至宋真宗赵恒统治初期。这个时期,正值北宋建国不久,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逐渐繁荣。 在释智圆的一生中,他曾出家为僧,并游历四方,寻求佛法真谛。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艰辛与挑战,这使得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游历过程中,释智圆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探讨佛学,追求人生的真理。这些经历让释智圆更加坚定了对佛法的信念,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北宋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朝廷对宗教政策相对宽容。释智圆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兼僧人,他的诗歌作品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他的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表达了对亲人、朋友以及众生的关爱之情。这首《寄远》便是其中之一,表达了释智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