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陈右司
白发苍颜半醉醒,衣冠洛社旧耆英。
谁能似此存高节,天欲留公相太平。
闲里看山心共远,老来读易眼增明。
年年四月初三夜,帘外一痕新月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头发花白,脸色苍白,半醉半醒之间,衣冠楚楚,气度非凡。他曾是洛阳学社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谁能像他一样坚守高尚的节操呢?老天似乎想留下这位贤人来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安定。闲暇时看山,心随山岳而宁静致远;年老时研读《易经》,双目更为明亮。每年的四月三日夜晚,帘外有一抹新月升起。
去完善
释义
1. 洛社:指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等为代表的洛阳文人的集会活动。这里代指文人聚会。
2. 高节: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3. 太平:国家安定,社会和谐。
4. 读易:阅读《周易》,这里指研究学问。
5. 四月初三夜:指陈右司的生辰。
去完善
赏析
《寿陈右司》是南宋诗人连文凤为庆祝友人陈右司的生日而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陈右司年老的感叹和对他的尊敬之情。
首联“白发苍颜半醉醒,衣冠洛社旧耆英”写陈右司此时的形象:满头白发、满面皱纹的他在半醉半醒之间,仍然保持着优雅的风度和气质,仿佛是古时候洛阳耆英中的佼佼者。这里用“衣冠洛社”来形容陈右司的儒雅风度,表达出对他的赞美和尊重。
颔联“谁能似此存高节,天欲留公相太平”则是对陈右司高尚品质的评价。作者认为像陈右司这样坚守节操的人已经很少了,因此上苍都想要留下他,让他辅佐国家实现太平盛世。这两句诗表明了作者对陈右司品德的高度赞赏以及对他能为国为民做出贡献的期望。
颈联“闲里看山心共远,老来读易眼增明”则是通过描绘陈右司的日常活动来表现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陈右司在闲暇时喜欢欣赏远山美景,这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使他的心境更加高远;而在老年时期研读《易经》,使他眼界更为开阔,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这里的“心共远”和“眼增明”是对陈右司心境和智慧的赞美。
尾联“年年四月初三夜,帘外一痕新月生”则以每年四月初三的夜晚,新月升起的美景作为陈右司生日的象征,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期待。这里的新月象征着陈右司生命的延续和新生活的开始,也寓意着他将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寿陈右司》是南宋诗人连文凤所作的一首贺寿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年份未知。连文凤生活在南宋末年,曾任职于福建泉州知府幕僚。他的一生经历了南宋灭亡、元朝建立的历史变革。
在连文凤生活的时代,南宋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机。北方金国对南宋构成威胁,而南方民间抗金运动也此起彼伏。同时,蒙古帝国崛起,逐渐蚕食金国和南宋的领土。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连文凤作为一位有识之士,他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然而,他在官场并不得志,只能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陈右司是连文凤的好友,也是他的上司。在这首诗中,连文凤以陈右司的生日为契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