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还家
东西流不驻,白日与车轮。残雪半成水,微风应欲春。
几经他国岁,已减故乡人。回首长安道,十年空苦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东流的江水不停歇,太阳与车子的轮子共同前行。
残雪已融化了一半成为水流,微风吹拂着,似乎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已经度过了好几个他乡的年头,昔日的朋友也已离散。
回头遥望长安古道,这十年的辛苦竟都是徒然。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岁暮:指年底的时候。
2. 还家:回家。
3. 东西流不驻:意指时光匆匆流逝。
4. 白日与车轮:形容光阴似箭,如同太阳和车轮一样不停运转。
5. 残雪半成水:描述冬天的雪逐渐消融的景象。
6. 微风应欲春:形容春天的气息渐渐萌发。
7. 他国岁:在其他地方的岁月。
8. 故乡人:指家乡的人。
9. 长安道:代指人生的道路或追求。
10. 十年空苦辛:表示在过去的十年里虽然辛苦努力,但最终还是一场空。
去完善
赏析
《岁暮还家》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历经辗转回到故乡的情景。“东西流不驻,白日与车轮”展现出行程的忙碌和时间的流逝,凸显出旅途的艰辛。“残雪半成水,微风应欲春”则呈现了季节交替、大地复苏的景象,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几经他国岁,已减故乡人”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多年,故乡的人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出岁月的无情和人世的沧桑。而“回首长安道,十年空苦辛”则进一步点明了诗人内心对过去岁月的感慨,表现出回归故乡的欣慰和对过去的苦涩回忆。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岁暮还家》是隋朝诗人于邺的作品,创作于公元605年至617年之间,正值隋朝末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
于邺作为一位胸怀壮志的文人墨客,眼见国家兴亡,百姓疾苦,自然感触良多。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在外漂泊多年,终于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于邺可能刚刚经历了战乱,目睹了生灵涂炭的场景,因此对和平、安宁的生活充满了渴望。此外,他也可能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感到忧虑,希望能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