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下杂咏(四首选一)
一赋何当敌两京,也知土木费经营。
浊漳确是无情物,流尽繁华只此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篇诗歌所要表达的是:在诗人的眼中,土与木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强大的东西,它们所形成的建筑物更是伟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繁华一时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下了衰败和荒凉,就像浊漳河一样,尽管无情,但却无法改变世间万物的命运。这首诗以一种哲理性的视角描绘了人类的兴衰变迁,也传达了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邺下:指古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省安阳市北郊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朝代相继在此建都。
2. 杂咏:各种题材的诗歌创作。
3. 一赋:这里指的是曹操的《观沧海》与《碣石篇》。
4. 两京:指洛阳和北京。古代分别称之为东京、西京。
5. 土木:指土木工程,指兴建宫殿等大规模建筑工程。
6. 费经营:耗费人力、物力、财力。
7. 浊漳:即浊漳河,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的平顺县,穿越太行山脉流入河北省南部,最后汇入海河水系。
8. 无情物:指没有感情的事物,在这里比喻河流。
9. 繁华:繁荣热闹的景象。
10. 只此声:只有这水流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邺下的繁华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繁华落尽的惋惜。首句“一赋何当敌两京”,意为邺下的一赋,可与两京相媲美,强调了邺下的繁华与辉煌。第二句“也知土木费经营”,则暗示了这种繁华背后的艰辛和付出。第三句“浊漳确是无情物”,通过浊漳河这个意象,表达了一种时光流逝、人事沧桑的无奈感。最后一句“流尽繁华只此声”,则是通过对河流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这种繁华落尽的悲哀氛围。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富有哲理,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邺下杂咏(四首选一)》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清康熙年间。在康熙年间,诗人查慎行历经人生沧桑,饱尝了世间冷暖,这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辛。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百态的描绘,以及对生活中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清朝初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然而,在表面上繁华的背后,仍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如科举制度的弊端、官场腐败等。这些都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邺下杂咏(四首选一)》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元的时代,诗人在其中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并将这种感悟融入到诗歌之中,使之成为了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