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次淮上寄何毖秀才
南浦伤离数,西州作恶频。
吟亭蝉送柳,宿枕鸟惊晨。
邺会疏沈李,吴怀豫忆莼。
此心何用慰,前有杏园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浦离别频繁,令人忧伤;西州生活困苦,让人烦恼。
在吟诗亭中,听到蝉鸣声仿佛在送别友人;清晨醒来,听到鸟叫声,让人心生惊惧。
遥想当年在邺城与沈李的聚会,回忆过去在吴地的美好时光。
心中的愁苦如何安慰呢?前方就是美丽的杏园春天。
去完善
释义
1.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2. 西州:汉代设立的一个郡,位于今江苏地区,这里代指诗人所在的江南地区。
3. 吟亭:诗人在亭中吟咏的地方。
4. 蝉送柳:形容别离的场景。
5. 宿枕:夜晚休息的枕头。
6. 邺会:指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士集会,这里的“疏沈李”是指邺城的文人墨客。
7. 吴怀豫忆莼:怀念江南的美好生活。
8. 杏园:古代科举考试及第后游宴的场所,这里用来表示美好的前程。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南浦伤离数,西州作恶频”,表达了诗人对分离和恶行的频繁感慨。南浦是送别的地方,西州则是战争的代名词。在这两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地点的指代作用,将离别之苦与战争之恶紧密相连,凸显了诗人的忧虑之情。
颔联“吟亭蝉送柳,宿枕鸟惊晨”,描述了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听见蝉声阵阵、鸟鸣不断,感受到自然的清新与宁静,从而暂时忘记尘世的烦恼。这种写景手法,既衬托出诗人的孤独与沉思,又为下文展开抒情做铺垫。
颈联“邺会疏沈李,吴怀豫忆莼”,提到邺城(今河南安阳)的美景以及江南水乡的美好回忆。这里,诗人以两地风景为代表,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通过对比这两地的风光,揭示了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尾联“此心何用慰,前有杏园春”,体现了诗人面对别离和战乱的现实困境,心情无法得到慰藉,只能寄希望于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生活能恢复如初。杏园作为春天的象征,在此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行次淮上寄何毖秀才》,是北宋著名诗人胡宿所创作的。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75年,这是宋朝建立后的第五十年。此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去世,他的弟弟宋太宗赵炅继承了皇位,成为宋朝的第二任皇帝。
在创作这首诗时,胡宿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他原本是一位书生,一直在努力考取功名。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这让他感到沮丧和失望。尽管如此,他对文学的热爱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坚定。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时期,宋朝的社会氛围非常活跃,文人墨客们热衷于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他们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感悟。胡宿作为其中的一员,他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思想。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