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洞庭
城头鸡一号,浩荡风脚回。
篙师起相呼,牵帆上高桅。
我亦推枕听,波浪声轰豗。
窗间试一觇,万顷银山开。
附火且安坐,念此亦快哉。
良久天平明,已见金沙堆。
泊舟古庙底,喜色动舆台。
我行正长夏,及此岁律摧。
通籍恨亡补,敢赋归去来。
所至有何忙,妙处姑徘徊。
险阻元自平,鸥鸟亦不猜。
万事有定理,渠谩费安排。
明朝上湘水,雪意正栽培。
行矣一杯酒,好在故园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城头一声鸡叫,狂风骤然停息。
船夫们起身相互呼唤,把船帆拉上高桅。
我也推开枕头倾听,波浪撞击的声音如雷。
从窗户望出去,一片白银般的湖水在眼前展开。
靠近火源坐下来,感受这美景带来的喜悦。
过了许久,天色渐渐亮起来,可以看到金色的沙丘。
把船停在古老庙宇的下方,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现在正值夏天,但岁月无情催人老。
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弥补过去的遗憾,只能感慨万千地写下来。
忙碌奔波了这么久,让我们放慢脚步,尽情欣赏这美好的时刻。
沿途险阻虽然不少,但也可以平安度过,海鸥们也毫无恶意。
世间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无须过多担忧和计划。
明天就要乘船沿湘江而去,大雪已经蓄势待发。
一路珍重,让我们举杯敬别,期待故乡的那片梅林。
去完善
释义
《过洞庭》:这是一首描述洞庭湖景象的古代诗歌。
1. 浩荡:广阔无际。
2. 高桅:指船上的桅杆。
3. 牵帆:拉动船帆,使船前进。
4. 轰豗:形容水流声大而急。
5. 万顷:形容湖面广阔。
6. 银山:形容湖面波光粼粼的景象。
7. 金沙堆:指金色的沙滩。
8. 舆台:指众人。
9. 岁律:季节变化。
10. 通籍:指担任官职。
11. 归去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简称,表示辞官回乡。
12. 雪意:指下雪的征兆。
13. 故园:指家乡。
去完善
赏析
《过洞庭》是南宋诗人张栻的一首描绘洞庭湖景象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夜晚过洞庭时的种种景象和感受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在艰难中的达观心态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联“城头鸡一号,浩荡风脚回”,以鸡鸣报时,风声浩荡,表现出了洞庭湖的自然壮观。颔联“篙师起相呼,牵帆上高桅”,描绘了船夫们互相呼唤,将船帆拉高的场景,展现了洞庭湖的繁忙景象。
颈联“我亦推枕听,波浪声轰豗”,表现了诗人在船上听到波涛汹涌的声音时的感受。而“窗间试一觇,万顷银山开”则通过窗户看到湖面波光粼粼的景色,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广阔无垠。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表达了在风浪中平安度过洞庭的喜悦心情,同时感慨时光的流逝。尾联“行矣一杯酒,好在故园梅”,意味着诗人即将结束这段旅程,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的描绘为主,同时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在对洞庭湖的壮丽景象赞美之中,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洞庭》是南宋诗人张栻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190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家局势紧张,金国对南宋虎视眈眈,边疆战事不断。张栻作为朝廷命官,曾多次参与抗金斗争,为国家安危忧国忧民。
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张栻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些重要时刻。他曾担任左朝奉郎、秘阁修撰等职位,但因为主张抗金和改革政治,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谪至湖南一带。在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对国家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时,洞庭湖地区水患频发,百姓生活困苦。张栻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民生多艰的现实,也对国家政治有了更高的期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过洞庭》,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