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周畏知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送周畏知二首 其一
秋冬仍苦雨,旬浃喜霜晴。 木末楼台见,江头橘柚明。 登临方适意,离别已增情。 后夜相思地,寒梅影正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栻(1133年-1203年),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 张栻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张浚...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我仍然饱受阴雨之苦。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不久之后,我终于迎来了晴朗的霜天。 登高望远,我看到那高楼上的美丽景致,以及在江边明艳动人的柑橘树。 这次的登高之旅让我感到非常畅快,但我知道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这又增添了我心中的情感。 在后夜的思念之地,寒冷的月光映照在梅花之上,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秋冬仍苦雨:秋冬季节持续下雨。 2. 旬浃:指十天。 3. 木末:树梢。 4. 楼台:楼房和亭台,这里指观景的地方。 5. 江头:江边。 6. 橘柚:柑橘类水果,这里指代丰收的景象。 7. 登临:登山临水,指游览山水名胜。 8. 后夜:以后晚上的意思,指将来的时间。 9. 相思地:引起思念的地方。 10. 寒梅:冬季盛开的梅花。
去完善
赏析
《送周畏知二首 其一》以“秋冬”与“苦雨”开篇,奠定了全诗的伤感情调。接着以“旬浃喜霜晴”的突然转折表明天气的变化,寓示生活的不确定性。“木末楼台见,江头橘柚明”展现了自然环境的美好景象,却突显出分别时刻的无奈。在“登临方适意,离别已增情”中,作者表达出友情的重要性,却因别离而感到惋惜。最后一句“后夜相思地,寒梅影正横”进一步诠释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期望日后重逢于梅影之下,寄予深厚的思念之情。整首诗在张栻独特的笔触下,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周畏知二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张栻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在这一年中,张栻身处江湖之远,身心疲惫,遭遇了宦海浮沉。然而,他却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文人墨客。 在宋代,科举考试是士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而周畏知则是一位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因才学出众而被选拔为地方官员,这使张栻对他产生了敬仰之情。在得知周畏知即将离开之际,张栻写下了这首送别诗,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美好祝愿。 在这一时期,宋朝社会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民生疾苦。然而,诗人却并未被现实所压倒,而是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用自己的笔抒发了对人生、友情和对国家的热爱。在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栻那坚韧不屈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永恒印记的重要原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