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泊僧舍
江东寒近腊,野寺水天昏。
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
照墙灯焰细,著瓦雨声繁。
漂泊仍千里,清吟欲断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江东寒冷接近腊月的时候,田野边的寺庙和天空、水面相连一片昏暗。没有酒来消磨这漫漫长夜,只能随着僧人早早地关上门。看着墙上的灯光照亮了微小的影子,雨水击打着屋顶的声音络绎不绝。虽然依旧漂泊在千里之外,我还是想借着清新的诗句寄托我那即将消散的灵魂。
去完善
释义
1. 江东:长江下游一带的地区,这里指代诗人的家乡。
2. 寒近腊:寒气逼近年末的时节,即寒冬。
3. 野寺:荒僻的山野寺庙。
4. 水天:水和天空,形容水域广阔无边。
5. 无酒:没有酒的意思。
6. 随僧:跟随僧人,表示诗人寄居在寺庙中。
7. 早闭门:早早地关闭庙门,意味着僧人闭关修行。
8. 照墙:照明的墙壁。
9. 灯焰:灯光闪烁的样子。
10. 著瓦:雨滴打在屋顶的瓦片上。
11. 漂泊:四处流浪。
12. 清吟:吟咏古诗。
13. 断魂:心情悲痛到极点。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江东寒近腊,野寺水天昏”,描绘出一幅寒冷的冬夜景象,诗人在这种寒冷的氛围中选择了靠近水边的野寺留宿。冬日、江水、荒野、寺庙四个元素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观察入微。
颔联“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表达了诗人虽然暂时离开尘世纷扰,但内心依然无法平息的复杂情感。他没有美酒相伴来度过漫漫长夜,只能随着僧人早早地关闭大门,开始他的禅修。
颈联“照墙灯焰细,著瓦雨声繁”,照应了首联的“水天昏”,继续深化了夜晚的雨景。诗人用“灯焰细”和“雨声繁”两个形象的细节勾勒,强调了冬夜寒意和孤寂之感。
尾联“漂泊仍千里,清吟欲断魂”,诗人虽然身在野寺暂避风雨,但他的心还在漫漫人生路上飘泊,他哀愁又无奈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慨,在诗词中寻找寄托与慰藉。这首诗真实地展现了一位天涯过客的心灵世界,使得作品意境深远,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夜泊僧舍》是唐代诗人方干在唐懿宗年间(公元860-874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冬夜在江边僧舍暂居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江湖漂泊生活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时期,方干历经宦海浮沉,虽才华横溢,却未能得到重用,始终屈居下僚。他的生活颇为艰辛,常常在各地游历、寻找机会。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冷暖无常。
唐懿宗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生疾苦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选择隐居或出游,以逃避现实的纷扰。方干作为其中的一员,他也在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慰藉。然而,他终究无法摆脱现实的枷锁,只能继续在江湖上漂泊,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