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萱草

标题包含
萱草
芳草比君子,诗人情有由。 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 积雨莎庭小,微风藓砌幽。 莫言开太晚,犹胜菊花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咸用,字宾王,唐朝著名文学家。他的生卒年及具体籍贯均不详,但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他是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李咸用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尚书郎等职。他性...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芳草如同君子般美好,诗人们也因此产生情感。 只应该欣赏它优雅的姿态,不一定需要忘记忧愁。 连绵的雨水使庭院变得狭小,微风吹过长满苔藓的台阶更显幽静。 别说开花太晚,还胜过秋天的菊花。
去完善
释义
注解如下: 1. 芳草:指草本植物,这里暗含寓意为美好的事物或品德。 2. 君子:本指地位高的人,后来儒家用来尊称道德品行高尚的人。 3. 秪:同“只”,表示强调的意思。 4. 应:应该。 5. 怜:疼爱,珍视。 6. 雅态:高雅的风度或姿态。 7. 解:了解,明白。 8. 忘忧:忘记忧愁,形容心情愉悦。 9. 莎庭:长满莎草的庭院。 10. 藓砌:长满苔藓的石阶。 11. 开:开花。 12. 犹胜:还是胜过。 13. 菊花秋:秋天的菊花,此处用以比喻秋天的一般景致。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萱草的诗。首先,诗人在开篇即通过“芳草比君子”的表述,将萱草与具有高尚品格的人联系在一起,凸显了萱草的高洁气质。接着,诗人以“诗人情有由”表达出他对萱草独特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在第二联,诗人提到萱草的“雅态”让人喜爱,然而这并不是说它能真正解忧。这种矛盾的情感表现使得诗篇更具深度。随后,诗中描写了萱草生长的环境——积雨的莎庭和微风的藓砌,营造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氛围。最后,诗人强调萱草虽然在秋天开花较晚,但却胜过秋天的菊花,表达了对萱草的独特欣赏。整首诗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萱草的形态特征和精神风貌,展现了对萱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萱草》是唐代诗人李咸用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萱草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首先,我们要了解李咸用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李咸用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他的生活年代大约在800年至880年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李咸用的生平事迹并无详细记载,但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 其次,要了解李咸用在创作这首诗时的人生际遇。在这个时期,李咸用可能因为战乱或生计问题而四处漂泊,远离家乡。在这种情况下,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萱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代表母亲的花卉,因此诗人以萱草为题材,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最后,我们要了解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晚唐时期,政治腐朽,战争频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咸用作为一位关注民生的诗人,他以萱草为主题,表达了对母亲思念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萱草》这首诗是李咸用在晚唐时期创作的,当时他可能因为战乱或生计问题而离家在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以萱草为主题,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