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对月了残经

标题包含
对月了残经
待月了残经,文义何曾有。 分付与痴儿,黄叶卷在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等待月光照亮破旧的经书,其中的含义究竟有几人能够理解。 就让我这个傻瓜来解读吧,如同金黄的落叶在手卷之中。
去完善
释义
《对月了残经》是唐代诗僧释梵琮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注释: 1. 了:了结,结束。这里是完成的意思。 2. 残经:指尚未读完的经书。 3. 文义:文字的意义。这里指的是阅读经书的内容。 4. 分付:分派,交给。 5. 痴儿:愚钝的人,这里是对自己的谦称。 6. 黄叶:佛教中常用“黄叶止啼”的典故,比喻用假话安慰人,使人不至哭泣。这里的“黄叶卷在手”意思是表示自己手中拿着的经书并非真实智慧的源泉,只是用以安慰自己心灵的东西。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阅读与领悟的古诗。诗人以月亮和经书作为意象,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哲理。诗中的“待月了残经”表示在月光下读完一本残缺的古籍。这是一个非常富有象征性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古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而接下来的“文义何曾有”则是对这种热爱和渴望的反讽,意味着尽管书中文字看似丰富多彩,但真正的智慧并非字面含义所能涵盖。 接下来的“分付与痴儿,黄叶卷在手”两句,是诗人对智慧的传递。他将书中的真谛传递给了那些看似愚钝却能够领悟的人,正如古人所说:“大智若愚”。手中的黄叶象征着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但却成为了人们寻找智慧的引路明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对月了残经》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释梵琮的作品。释梵琮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活跃于文坛,擅长五言和七言律诗,以其独特的才情和高洁的人品为世人所称颂。他的诗歌多为表达个人理想、抒发性情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其中不少诗篇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这个时代,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但同时也伴随着宦官弄权、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释梵琮作为一位文人,他渴望能在社会上发挥积极作用,但又深感无力回天。这种矛盾的心情在他的诗歌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对月了残经”描述的是诗人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独自一人对着月亮诵读佛经的场景。此时诗人已经步入晚年,人生阅历丰富,他试图通过诵经来寻求心灵的慰藉,摆脱世俗的烦恼。然而,尽管他已经努力过了,却无法彻底摆脱人生的困顿。这种无奈的心境通过“了残经”三字得以体现,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死、贫富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