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九十三首 其五
赤手为提纲,豁开善法堂。
灯笼开口笑,露柱放毫光。
去即印住,住即印破。
不去不住,玄关金锁。
放开一线,无可不可。
五老暗点头,东湖轻抹过。
唱个月弯弯,调古无人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以手掌为线索,打开行善的场所。
提灯开怀微笑,柱子透出光芒。
要离开就记住,要停留就理解。
不离开也不停留,是神秘的关隘。
敞开一条路,万事皆可行。
五位长者在心中暗暗同意,东湖边轻轻掠过。
吟唱一个月牙弯弯,古风韵味无人能及。
去完善
释义
1. "赤手":形容一无所有或两手空空,此处是比喻空手的状态。
2. "善法堂":佛教用语,原指佛祖讲经说法的地方,这里比喻修行、领悟佛法的境地。
3. "灯笼":指用于照明的灯具,这里是用来比喻开口笑的表情。
4. "露柱":又称石柱,寺庙中常见的一种建筑,这里的“露柱放毫光”是指石柱上雕刻的图案闪耀着光芒,形象地描绘出寺庙中各种建筑的精美与庄严。
5. "印住":佛学名词,意为证实一个事物确实存在;"印破"则相反,表示破除对事物的执着。
6. "玄关":房屋的出入口,象征进入佛理的关键点;"金锁"则表示关闭,锁住入口。
7. "五老":诗中提到的五位名人或贤者;"东湖"可能是指诗人所在地的东湖地区。
8. "月弯弯":指月亮初升时的形态;"调古"表示古雅的音乐风格。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禅意的诗,诗人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首先,“赤手为提纲,豁开善法堂”描述了禅师以一种纯粹的方式引领人们领悟佛法的真谛。接下来,“灯笼开口笑,露柱放毫光”则形象地传达了禅宗的般若智慧之光,照亮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去即印住,住即印破”阐述了修行过程中必然遇到的境界,意在破除执着心。而“不去不住,玄关金锁”则是对达到禅宗无上境界的形象比喻,意思是脱离了世俗的烦恼。接下来的“放开一线,无可不可”传达了一种随顺自然的意境。最后两句,“五老暗点头,东湖轻抹过。唱个月弯弯,调古无人和”则是表达了诗人超脱的心境和对世间俗事的淡然处之。整首诗寓意深远,充满了禅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九十三首 其五》是宋代诗人释梵琮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12世纪,即北宋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北宋王朝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外敌的侵扰,使得北宋政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在这个背景下,诗人释梵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空中楼阁”为喻,形象地展现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从而传达出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禅宗佛教的思想特点。禅宗强调个人的内心修行,主张通过顿悟达到解脱。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诗人在创作中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表达方式,使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哲理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