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犀得晴
宿翳开新霁,繁枝耀浅黄。
还如醒滞思,又似整残粧。
碎影仍多态,晴天别是香。
坐分花下石,勺月荐深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空中的雾气散去,繁星闪耀如同金黄的繁花。这景象仿佛唤醒了我停滞的思维,又像是在整理我零碎的想法。星星的光芒千变万化,宛如晴天中与众不同的芬芳。我在花下的石头上坐下来,静静地欣赏这月色如水,品味这深深的凉意。
去完善
释义
1. 宿翳:指旧时诗文中所称的久阴或浓云密布的天气。
2. 新霁:初晴。
3. 繁枝:茂密的树枝。
4. 浅黄:淡黄色。
5. 滞思:沉湎于思索之中。
6. 整残粧:整理残存的花妆。
7. 碎影:破碎的影子。
8. 多态:多样的姿态。
9. 别是香:另一种香气。
10. 坐分:坐下分配。
11. 花下石:花朵下的石头。
12. 勺月:舀取月光。
13. 深凉:深深的凉爽。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木犀得晴》中,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木犀(桂花)在雨后初晴时的美丽景象。开篇两句“宿翳开新霁,繁枝耀浅黄”,描绘了雨后天空放晴,桂花的繁茂枝条在阳光下闪耀着金黄色光芒的景色。接下来,诗人通过比喻将桂花比作清醒的思路和整理妆容的形象,展现了桂花带来的清新感觉。“碎影仍多态,晴天别是香”则进一步刻画了桂花随风飘落的碎片姿态万千,晴天的香气格外浓郁的特点。最后,诗人在花下石凳上坐下,享受着月光下桂花的清香与凉爽,完成了整个诗意的构建。
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一幅美丽的雨后桂花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木犀得晴》是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在12世纪中期。释居简生活在禅宗丛林,他是庆元府天童寺的住持,对禅宗思想有较深的理解。
在这个时代,宋朝内部的政治局势复杂,外部面临金国的威胁。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艺术领域却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释居简在庆元府天童寺担任住持期间,亲身经历了禅宗寺院的日常生活。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描绘了木犀花在阳光下盛开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