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欧阳国瑞归铅山
交游无数竟谁同,雅羡夫君气似虹。
吾道久随流俗弊,义居今见古人风。
端能纵目秦淮上,邂逅论文楚水东。
归去梅花开也未,江头叶叶剪霜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众多朋友中谁与您志同道合呢?都羡慕您的风度翩翩如彩虹般绚丽。我追求的道理常常被世俗所影响,但您却展现了古人的高洁品质。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起欣赏秦淮河的美景,还可以在楚水的东边相遇谈论文学。回到故乡的时候,梅花应该已经盛开了吧,江边被霜风吹拂过的树叶也会变得秀美。
去完善
释义
《送欧阳国瑞归铅山》注释:
1. 欧阳国瑞:诗人的朋友,具体生平事迹不详。
2. 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这里可能是欧阳国瑞的故乡。
3. 交游:指结交朋友。
4. 雅羡:非常羡慕。
5. 夫君:指男性友人,这里指欧阳国瑞。
6. 气似虹:形容气质豪放如彩虹般绚烂。
7. 吾道:指儒家之道。
8. 流俗弊:指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弊端。
9. 义居:一种合族而居的家族组织形式。
10. 古入风:指古人的美德风尚。
11. 端能:表示肯定,相当于“定能”。
12. 纵目:放眼远望。
13. 秦淮: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流经南京等地。
14. 邂逅:不期而遇。
15. 楚水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16. 归去:回到家乡。
17. 开也未:指梅花是否已经盛开。
18. 江头:江边。
19. 叶叶剪霜风:形容风吹过树叶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送欧阳国瑞归铅山》是南宋诗人陈文蔚写给欧阳国瑞的一首送别诗。在诗歌中,作者表达了自己与欧阳国瑞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对他高尚品质的赞美。同时,也通过对江南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交游无数竟谁同,雅羡夫君气似虹”,表现了诗人与欧阳国瑞之间的深厚友谊。尽管诗人结交的朋友很多,但能与欧阳国瑞志同道合的人却很少。这两句诗强调了欧阳国瑞的高尚品质和气概,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佩和羡慕之情。
颔联“吾道久随流俗弊,义居今见古人风”,是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他认为自己的道义观念已经受到了世俗的影响,而欧阳国瑞却还保持着古人的道德风尚。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欧阳国瑞坚守道义的敬意,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未能坚守道义的愧疚之情。
颈联“端能纵目秦淮上,邂逅论文楚水东”,描绘了诗人与欧阳国瑞在秦淮河畔谈论学术的场景。这两句诗展现了两人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归去梅花开也未,江头叶叶剪霜风”,是诗人对欧阳国瑞归乡的祝愿。他祝愿欧阳国瑞回到家乡时,梅花已经盛开,而他将在江边等待他的归来。这两句诗以梅花的盛开和霜风的吹拂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欧阳国瑞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欧阳国瑞归铅山》是南宋诗人陈文蔚为送别友人欧阳国瑞而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5年至1209年间,正值南宋时期。这个时期内,南宋政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诗人的这段人生旅程中,他与欧阳国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志同道合,共同探讨学问,追求真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欧阳国瑞决定回归故里铅山,这让诗人倍感惋惜和留恋。诗人通过对欧阳国瑞的赞誉,表达了对其品德和才能的敬佩之情。
与此同时,这个时代背景也与诗人息息相关。当时,南宋正处于金兵威胁之下,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这种现实状况对诗人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更加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诗人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