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郭舜钦朝请
成均冷坐穷吞纸,额叩龙墀滨九死。
背负琴书偶生还,赖有春风满故里。
故里渺居天一隅,因仍蔓草不堪除。
多谢先生肯游刃,号令雷霆一扫驱。
旧弊忽消新庆长,老稚相携纷击壤。
坐使牛蹄一泓中,九万共抟羊角上。
只恐朝廷急英雄,割鸡不用烦屠龙。
政须太山来压卵,金阙唤回小令公。
陋巷嗟余空四壁,饿死平生无枉尺。
知音今有昌黎公,玉川得卧三竿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闲地坐在寒冷的房间里,仔细阅读古籍,思考着艰难的问题。偶然间背上古琴和书籍回到故乡,幸运的是家乡的春天充满了温暖。故乡遥远,犹如天地的一角,杂草丛生无法消除。感谢老师愿意帮助我,用您的智慧驱散阴霾。旧的习惯和陋习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快乐,老人和孩子们欢聚在一起庆祝。在一个小水坑边,我们共同探讨问题,仿佛在攀登学术的高峰。只担心朝廷需要英雄的时刻,解决小问题无需动用大才。正义如泰山压顶,定能击败邪恶势力,请召唤勇敢的小令公回来。我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只有四堵墙陪伴,一生清白不受委屈。如今有幸得到知音的支持,就像司马迁安心撰写《史记》一样,度过无忧无虑的日子。
去完善
释义
1. 成均:周代的大学。这里借指官学。
2. 冷坐:清贫的教书生活。
3. 穷吞纸:形容贫困潦倒的生活状态。
4. 额叩龙墀滨九死:形容作者向皇帝献忠心愿赴汤蹈火。
5. 琴书:指书籍和音乐,泛指文化知识。
6. 故里:故乡,家乡。
7. 天一隅:天地间的一个角落。
8. 因仍:沿袭,继续。
9. 蔓草:蔓延的杂草。
10. 游刃:熟练的技艺。这里指郭舜钦有能力解决问题。
11. 号令雷霆:形容发出威严的命令。
12. 新庆长:新的喜庆氛围逐渐浓厚。
13. 老稚:老人和小孩,泛指百姓。
14. 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
15. 坐使:坐着就可以看到。
16. 牛蹄一泓中:比喻地方狭小。
17. 九万共抟羊角上:形容众多的人共同合作,一起向上发展。
18. 只恐:只怕,可能。
19. 朝廷急英雄:朝廷急需选拔人才。
20. 割鸡不用烦屠龙:形容对付眼前的问题不需要动用复杂的手段。
21. 政须太山来压卵:意即以强攻弱,轻而易举。
22. 金阙:天宫,指朝廷。
23. 小令公:对官员的尊称。
24. 陋巷:简陋的居住环境。
25. 四壁:指家徒四壁,形容家境贫寒。
26. 饿死平生无枉尺:形容作者坚守气节,不向权贵低头。
27. 昌黎公:韩愈,唐朝文学家,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28. 玉川:卢仝,唐朝诗人,与韩愈交好。
29. 三竿日:指日出时分,喻指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赏析
《与郭舜钦朝请》是宋代诗人邓肃的一首五言诗,全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郭舜钦在故乡共同改革的情景。诗歌语言生动,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高远的政治理想。
首联“成均冷坐穷吞纸,额叩龙墀滨九死”,描述了诗人在成均馆(宋朝的大学)担任教师的清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朝廷的忠诚和献身精神。颔联“背负琴书偶生还,赖有春风满故里”,表达了诗人背井离乡,依靠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获得名声和成就,从而回到故乡的心情。
颈联“故里渺居天一隅,因仍蔓草不堪除”,描述了故乡的偏远和荒芜景象,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忧虑。“多谢先生肯游刃,号令雷霆一扫驱”,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以及两人共同改革故乡的信心。
“旧弊忽消新庆长,老稚相携纷击壤”,描绘了故乡在两人的努力下,旧的陋习逐渐消除,新的风俗日益形成,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尾联“陋巷嗟余空四壁,饿死平生无枉尺”,表达了诗人虽然生活贫困,但仍然坚守节操,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知音今有昌黎公,玉川得卧三竿日”,则以韩愈(昌黎公)和李贺(玉川子)为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和共同的理想抱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郭舜钦朝请》是宋朝诗人邓肃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18年,即北宋徽宗政和八年。
在这一年里,邓肃的家乡发生了严重的饥荒,许多人因此饿死。他在同情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时,也深感朝廷对民生问题的忽视。然而,尽管他多次上疏请求赈灾,但均未得到采纳。这一时期,北宋政权内部腐败严重,政治斗争激烈,国家财政困难,民生问题日益严重。
邓肃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关心民生疾苦,但他的建议并未得到当权者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他与好友郭舜钦共同商讨朝政,期望能够改变现状。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问题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