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送袁陟通判抚州
上林珊瑚枝,太液琉璃波。
孔鸾相徘徊,凫鷃不敢过。
嘉树日零落,清流成恶腐。
凡鸟鬬嬉鸣,珍群摇翮去。
去兮将安之,江山敛羽仪。
何时复来还,聊以三岁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丽的珊瑚枝条生长在上林之中,太液池中的碧波荡漾如琉璃般透明。孔雀和鸾凤在园内徜徉,小水鸟连头也不敢抬一下。美好的树木日渐凋零,清澈的溪流也慢慢变得浑浊不堪。那些普通的鸟儿却在此争斗嬉戏,而那些珍稀的鸟类只能无奈地拍打着翅膀离去。
它们将要飞向何处呢?是在江山的庇护下,重新找回自己的仪态和尊严。但它们何时才能再回来呢?也许只有三年的时间吧。
去完善
释义
1. 上林:古代皇家园林,此处指代富丽堂皇之地。
2. 珊瑚:珊瑚虫分泌出的石灰质骨架堆积而成,呈树枝状,常用作装饰品。
3. 太液:古代皇帝的园林池沼,这里形容水池的清澈。
4. 琉璃:中国古代的一种半透明宝石。
5. 孔鸾:凤凰,比喻高贵的事物或人。
6.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7. 凫鷃:水鸟,此处喻指普通的人。
8. 日零落:逐渐凋谢。
9. 清流:清澈的水流,比喻品质高洁的人。
10. 恶腐:恶劣、腐败的环境。
11. 凡鸟:平凡的鸟,比喻平庸之人。
12. 珍群:珍贵的鸟类群体,寓意有才德的人。
13. 翮:鸟翅,这里代指离开的意思。
14. 江山:地理上的江河与山岳,比喻国家疆土。
15. 敛羽仪:指收敛起风采。
16. 复来还:再次回来。
17. 三岁期:三年的约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诗是沈遘送给袁陟的一首送别诗。诗人以“上林珊瑚枝,太液琉璃波”开篇,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宫廷景象,用以象征袁陟的高贵地位。接着,他以“孔鸾相徘徊,凫鷃不敢过”比喻袁陟的才学和人品,强调他的与众不同。然后,诗人笔锋一转,以“嘉树日零落,清流成恶腐”揭示社会的污浊,以及君子在恶劣环境中的无奈。接下来的“凡鸟鬬嬉鸣,珍群摇翮去”则表达了高尚之士离去的心情和决心。最后,诗人用“去兮将安之,江山敛羽仪。何时复来还,聊以三岁期”寄语朋友,虽然离别令人伤感,但总会有重逢之日。整首诗寓意深远,感情真挚,展现出沈遘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言送袁陟通判抚州》是北宋诗人沈遘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61年,正值北宋仁宗嘉祐年间。
在创作这首诗时,沈遘因曾任尚书省左司郎中而文名显赫,然而因与当时朝政不合,辞官返乡。他的政治生涯虽然起起伏伏,却从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心。此时他因朋友离别之情写下了这首诗。
这一时期,宋朝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科举制度日渐完善,文人墨客之间交往频繁,诗歌唱和之风盛行。因此,送别诗在当时的文人雅士之间颇为流行。同时,沈遘生活在的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这使得他在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也能关注民生疾苦,对社会现实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