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送刘泌归建州
东都宦游客,风尘厌已久。
欣然理扁舟,归雁不回首。
身与汴流下,心先淮波走。
何时过江望,家山见孤嵝。
武夷天下名,众溪环左右。
幽寻莫辞倦,胜事不可负。
逍遥其无几,官期谅难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东都的官员们,已经厌倦了尘世的风尘。
他们兴高采烈地整理小船,回家的雁子不愿回头。
他们的身体随着汴水而下,心灵却已提前来到了淮水。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渡江回望,看到那孤独的山峰。
武夷山是全世界著名的风景,众多的溪流环绕在它的左右。
寻找幽静的地方不要感到疲倦,因为美好的事情不能辜负。
逍遥的日子已经不远,官场的期限估计很难延后。
去完善
释义
1. 东都:古代对洛阳的称呼。这里指诗人所在地东京(今河南开封)。
2. 宦游:做官的人在外地任职。
3. 风尘:指尘世纷扰。
4. 扁舟:小船。
5. 归雁:北雁南飞。
6. 汴流:汴水,又称汳水,中国古河流名。此处指汴水。
7. 淮波:淮河的水波。
8. 江望:长江对岸。
9. 家山:家乡的山。
10. 孤嵝:独立的山峰。
11. 武夷:武夷山,位于江西省铅山县境内。
12. 众溪:指武夷山周围众多的溪流。
13. 环左右:环绕在四周。
14. 幽寻:探寻幽深的地方。
15. 胜事:美好的事物。
16. 逍遥:自由自在地生活。
17. 官期:任期结束。
18. 谅难后:估计难以延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沈遘写给他的朋友刘泌的一首送别诗。诗人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深厚的感情描绘了刘泌即将离京回到家乡的情境。
首联“东都宦游客,风尘厌已久”中的“东都”指的是当时的首都开封,诗人以此暗指刘泌在京城的官场生活。“厌倦风尘”则表达了刘泌对京城生活的疲惫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欣然理扁舟,归雁不回首”,描述了刘泌决定离开京城时的愉悦心情,他整理行装,准备乘船回到家乡,就如同大雁南飞,不再回头观望。
颈联“身与汴流下,心先淮波走”,“汴流”指的是汴河,即现在的淮河,这里是诗人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示刘泌离家愈来愈近的情景。而“心先淮波走”则是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刘泌心情急切,恨不得立刻回到家乡的心情。
尾联“何时过江望,家山见孤嵝”,写出了刘泌盼望早日渡过长江,看到家乡的那座高山(家山)的期盼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刘泌的祝愿,希望他能早日实现这个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刘泌离去时喜悦心情的描绘,以及对他早日回到家乡的热切期盼,展现了诗人与刘泌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诗人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句中,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送刘泌归建州》是北宋诗人沈遘的作品。沈遘(1038-1074),字文通,杭州钱塘人。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历任庆州通判、集贤校理等职,曾受到当权者吕夷简的赏识。然而,他的仕途并不得意,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官外放。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70年左右,当时沈遘被贬到广州任太守。在这个时期,他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一方面感受到远离家乡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又对朝廷的政治斗争感到无奈。
在沈遘所处的时代,北宋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方面,士人阶层对于儒家经典的崇奉依然强烈;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新的思想逐渐涌现,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沈遘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慨。
《五言送刘泌归建州》这首诗表达了沈遘送别友人刘泌时的心情。诗人以五言的形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惜别之情。同时,诗中也流露出沈遘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