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1797秋年兄林炜如悬弧时长郎达卿偕弟静有台厦游泮双喜 其二
万丈文光达上台,秋高直射斗牛来。
导河西授传家钵,学海东抡华国才。
十载砚穿磨日月,双锋匣出鼓风雷。
是龙露角观初变,拔浪端应奋锦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万丈光芒照耀在高高的舞台上,秋天的景色使人心情爽朗,仿佛能看到天上的星辰。
教诲学子如同引水西流,传授家的智慧;向海学习,以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才。
十年磨砺,犹如破开的砚台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双剑出鞘,犹如奏响激昂的风雷之声。
这条巨龙在风云变幻中崭露头角,破浪而出,必定会一飞冲天,实现华丽的人生逆转。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丁巳:乾隆五十二年(1797年)。
2. 秋年兄:作者自指。
3. 林炜如:作者友人。
4. 悬弧时:出生之时。
5. 长郎:大儿子。
6. 达卿:作者友人的儿子之一。
7. 偕弟静:带著弟弟。
8. 有台厦游泮:意指读书成才。
9. 其二:本诗的第二部分。
10. 万丈文光:形容学问渊博。
11. 上台:指官位较高的朝廷官员。
12. 秋高直射斗牛来:秋天高而明亮,比喻光明正大。
13. 导河:指大禹治水的故事。
14. 西授传家钵:西周时期传授家业的传统。
15. 学海:知识渊博的学者。
16. 海东:指位于海洋彼岸的国家。
17. 华国才:指国家的栋梁之才。
18. 十载砚穿磨日月:形容勤奋读书,十年如一日。
19. 双锋匣出鼓风雷:形容兄弟二人齐心协力,成就一番事业。
20. 是龙露角观初变:比喻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的才华。
21. 拔浪端应奋锦回:指在波涛汹涌的学海中努力拼搏,最终取得辉煌的成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章甫为庆祝好友林炜如长子达卿及次子静有在台厦地区的学术成就而作。诗中借用了许多象征性的意象和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于两位年轻学者才华的赞美和对其未来的期待。
首先,“万丈文光达上台”一句,描绘了这两位学子所散发出的学问之光直冲云霄的景象。“秋高直射斗牛来”则借秋天的晴空万里,暗喻他们的才华横溢、朝气蓬勃。
其次,“导河西授传家钵,学海东抡华国才”两句,强调他们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还能接受海外的新知识,肩负起振兴国家的重任。这里把家学和外来文化分别比作河流和大海,形象地展现了二人在求学过程中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
接着,“十载砚穿磨日月,双锋匣出鼓风雷”则以砚台的磨损和华丽的宝剑相互衬托,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历经艰苦学习过程,最终磨砺出非凡才华的情景。这种场景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是龙露角观初变,拔浪端应奋锦回”是诗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展望。他认为这两位才子就如同刚刚露出峥嵘头角的蛟龙,等待他们的将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希望他们能在其中勇往直前,书写更加辉煌的人生篇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丁巳1797秋年兄林炜如悬弧时长郎达卿偕弟静有台厦游泮双喜 其二》的作者是清朝诗人章甫。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一时期,清朝正处于繁荣期,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诗人在这一时期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林炜如是当地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家中有许多藏书。
章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章甫正面临着科举考试的压力。为了谋求功名,他与家人一起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好成绩。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兄弟姐妹们相互鼓励、支持,共同度过了一段艰苦的时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庭亲情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家中的喜庆场景,表达了对家人之间深厚感情的赞美。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科举功名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同时也展示了清朝中期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氛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