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官属往江上观淘江
郊原渐看荠麦繁,尘沙远著榆柳昏。
花光照眼暖自醉,江声入耳清不烦。
县官作堨相地利,邦人防城酾水源。
我将载酒劳掾史,酌言酬之两山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乡村田野上,你可以看到茂密的荠菜和麦子,尘土与沙漠渐渐远离,榆柳树木在此显得昏暗。阳光照耀的花朵让你感到温暖且陶醉其中,江水的声音在你耳边回响,听起来无比清爽而不烦躁。
政府官员正在观察地形,确保有利的地势能够被充分利用;而国家则忙于保卫城市,保证水源的供应充足。我打算带着美酒去慰劳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们,用我的言辞感谢他们的辛勤耕耘,举杯共饮,分享这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郊原:城市周围的土地或田野。
2. 荠麦:即荠菜和麦子,泛指农作物。
3. 榆柳:榆树和柳树,这里形容树木茂盛。
4. 花光照眼:明亮的阳光照耀。
5. 江声:江水的声音。
6. 清不烦:感觉清澈,心情不烦躁。
7. 县官:县级官员,此处指当地长官。
8. 作堨:开沟挖渠,引水灌溉。
9. 相地利:观察地理条件。
10. 邦人:百姓,民众。
11. 防城:防守城市。
12. 酾水源:疏导水源。
13. 载酒:携带美酒。
14. 劳掾史:慰劳下属官员。
15. 酌言:斟酌言辞。
16. 两山尊:两座山之间的敬酒礼仪。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与同僚们在江边的所见所闻。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郊外繁荣的景象,如“郊原渐看荠麦繁”,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他通过“尘沙远著榆柳昏”暗喻人群喧嚣中的宁静心境,让人感到悠然自得。“花光照眼暖自醉,江声入耳清不烦”,诗人借温暖的花光、清澈的江声传递出愉悦的情绪。
随后,诗人通过“县官作堨相地利,邦人防城酾水源”提及官方在水利工程上的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最后两句“我将载酒劳掾史,酌言酬之两山尊”,表达了诗人对同僚们的尊重和赞美之情。整首诗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和谐的春游图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官属往江上观淘江》是南宋诗人晁公溯的一首纪游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正值南宋中期,国家内外局势相对稳定。
在这一年里,晁公溯曾任江西转运判官、直秘阁知信州等职位,公务繁忙。但他仍不忘与同仁们共游山水,寻找诗意的灵感。观淘江活动的发生地位于江西赣江下游的南康江段,是古代重要的水运航道,汇聚了沿江各地的物产交流和文化传播。
这个时期,辛弃疾、陆游等一批爱国主义文人活跃于南宋文坛,主张抗金复国,实现国家统一。虽然晁公溯并未直接参与政治斗争,但他的诗篇也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氛围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人墨客,也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生活态度和诗歌创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