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妇叹
稚子在我抱,送君登远道。稚子今已行,念君上边城。
蓬根既无定,蓬子焉用生。但见请防胡,不闻言罢兵。
及老能得归,少者还长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孩子曾由我抱着,相送你踏上遥远的旅程。如今孩子已经长大,仍在思念着你戍守边疆的岁月。
植物的根本就没有固定的住所,就像漂泊不定的孩子。哪里还能苛求他们必须生长繁衍呢?只是期望能够预防胡人的侵扰,却从未听闻过停止战争的呼声。
待到老年能回到故乡时,年轻的人们仍要接受远征的指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稚子:幼儿;
2. 我抱:由我抚养;
3. 送君登远道:送你走上远方的路;
4. 蓬根:形容四处漂泊不定的生活;
5. 无定:没有固定住所;
6. 请防胡:请求防守边疆;
7. 罢兵:停止战争;
8. 老:年老时;
9. 能得归:能够回乡;
10. 少者:年轻的人;
11. 还长征:还要继续远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一个“征妇”的视角,描绘了战争中的别离与期盼。诗中的“稚子在我抱,送君登远道”形象地展现了战争面前的无奈,母子分离,夫妻两地相隔。紧接着的“蓬根既无定,蓬子焉用生”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生活。而“但见请防胡,不闻言罢兵”则是对统治者的讽刺,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平的心声。最后的“及老能得归,少者还长征”更是揭示出战争的残酷性,几代人的青春都在战争中消磨。全诗通过对征妇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悲凉的战争画卷,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痛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征妇叹》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描绘战争灾难的诗。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表达出诗人对战争中受害百姓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唐朝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战争泥潭,生灵涂炭。诗人马戴在这期间经历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从一名地方官员被贬谪到遥远的桂林,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痛苦生活。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中华大地,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使得民间疾苦成为诗人们关注的主要议题。因此,诗歌创作的题材多为揭示现实矛盾,反映民生疾苦。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系列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广泛流传并具有深刻影响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