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犬
爪牙淬霜戟,眼睛耀铜铃。
轻獧更健捷,群兽此最灵。
吠尧非无知,怪不类桀形。
一片爱主心,庸作警世铭。
哀哉乞怜者,摇尾偷余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爪牙磨砺冰冷的长戟,眼睛闪烁如铜铃。
身手矫健又迅速敏捷,众多野兽中它们最为灵敏。
向尧帝吠叫并非无知,奇怪的是它们的外形并不像桀。
只是一片热爱主人的心意,却被用作警示世人的标志。
悲哀的是那些乞讨怜爱的人,摇着尾巴度过余生。
去完善
释义
1. 爪牙:指犬的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2. 淬霜戟:形容锋利如霜的兵器。这里用金属武器比喻狗的锐利爪牙。
3. 眼睛:指狗的眼睛。
4. 铜铃:比喻狗的眼睛像铜铃一样明亮。
5. 轻獧:指狗灵活敏捷。
6. 群兽:指其他动物。
7. 吠尧:典出《史记·伯夷列传》,商朝灭亡后,伯夷、叔齐兄弟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及饿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后二人饿死首阳山。有狗到来,伯夷曰:“父予祭天地宗庙社稷乎?”狗曰:“然。”伯夷曰:“汝闻周歌矣乎?”狗曰:“闻之。”伯夷曰:“汝何不闻吾小臣伯夷、叔齐乎?”狗曰:“然。”伯夷曰:“得之矣!汝尚哺我,我自杀也。”狗遂哺之。所以“吠尧”在这里意思是狗叫,比喻不应该攻击无辜的人。
8. 怪不类桀形:这句是批评那些行为不像桀那样的坏人却到处诽谤好人。这里“桀”指的是暴君桀纣。
9. 爱主心:忠诚于主人的心情。
10. 庸:用,当作。
11. 警世铭:警示世间的铭文。
去完善
赏析
《吠犬》这首诗,以犬为喻,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忠诚的赞美。首联“爪牙淬霜戟,眼睛耀铜铃”描绘了犬的凶猛形象,强调其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颔联“轻獧更健捷,群兽此最灵”则指出犬虽敏捷且勇敢,但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坚守岗位,成为人群的守护者。
颈联“吠尧非无知,怪不类桀形”暗示了犬无论面对的是贤明的君主还是残暴的统治者,都会毫不畏惧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不会因现实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忠诚坚守的赞美。
尾联“一片爱主心,庸作警世铭”强调了犬对主人的深厚感情,虽然它们看似卑微,但它们的忠诚却足以作为警示世人,提醒人们要坚守信仰,忠于职守。同时,诗中“哀哉乞怜者,摇尾偷余龄”也对那些阿谀奉承、无骨气的人进行了讽刺和谴责。整首诗将犬的特性与人的品质相结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思考视角和哲理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吠犬》是南宋诗人连文凤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庆元年间,南宋朝廷政治腐败,民间疾苦深重。连文凤作为一名士人,深感社会的不公与百姓的苦难。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及第,这使他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并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的关切。
在这个时期,南宋与金国的关系紧张,边疆战事频发,民生艰难。同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愈演愈烈,这使得国家政治更加黑暗。在这种背景下,连文凤以狗为喻,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百姓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