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竹隐李聘君
圆沙有此隐君子,短褐枯筇自一丘。
安乐窝中宽宇宙,逍遥游处眇公侯。
逢人皆喜一无忤,於世何求百不忧。
种德已深天必报,大儿玉立最清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个小岛上有一位隐士,他身着粗布衣,手持一根竹杖,独自生活在山丘之上。
在这个安乐窝里,他感觉世界如此广阔;在逍遥的生活中,他对公侯们不屑一顾。
他乐于与人交往,从不与人冲突;他在世上无欲无求,毫无忧虑。
他的德行已深入天地,必将得到回报;他的大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了一个十分贤良的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圆沙:指的是南海的番禺,是古代广州的别称。
2. 安乐窝:北宋邵雍自号安乐先生,其居所为“安乐窝”,此处借指李聘君的生活居所。
3. 逍遥游:语出《庄子·逍遥游》,喻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4. 眇公侯:意思是看轻权贵,不慕荣华。
5. 无忤:没有抵触,即与人和睦相处。
6. 大儿玉立:赞扬李聘君的儿子品质高尚、德行出众。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歌。诗人李昴英通过描绘竹隐李聘君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泊。诗中的“圆沙有此隐君子”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李聘君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李聘君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李聘君的日常生活的描述,进一步展现了他与世无争、恬静自处的形象。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以“种德已深天必报,大儿玉立最清修”作为结尾,既是对李聘君人品的高度赞扬,也表现出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寄赠竹隐李聘君》,是南宋诗人李昴英的作品。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57年前后,这是南宋末年,国家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金兵南下侵扰边境,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在这一时期,李昴英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但由于政局不稳,仕途不顺,多次科举落第,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他在文学、史学、经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擅长诗歌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在诗中,李昴英以竹为隐喻,表达了对自己朋友李聘君的思念之情。他认为竹子具有高洁的品质,象征着君子之风,以此勉励朋友要保持高尚的品格,不为世俗所困。同时,他也借此抒发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常之感。
总的来说,这首《寄赠竹隐李聘君》展现了李昴英在南宋末年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对生活、理想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品质和乐观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