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家畜狸花二猫一日狸者获鼠未食而花者私窃
狸猫得鼠活未食,戏局之地或前后。
猫欺鼠困纵不逐,岂防厥类怠其守。
花猫狡计伺狸怠,帖耳偷衔背之走。
家人莫究狸所得,只见花衔鼠在口。
予因窃觇见本末,却笑家人反能否。
主人养猫不知用,谬薄狸能服花厚。
花虽利鼠乃欺主,窃狸之功亦花丑。
人间颠倒常大此,利害于猫复何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只狡猾的花猫得到了一只老鼠,却没有吃它,只是在院子里玩耍。这只猫并没有追逐老鼠,只是看著老鼠被玩弄得精疲力尽。然后,花猫趁狸猫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把老鼠咬走了。家人们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只看到花猫叼著老鼠。我偷偷地观察了整个过程,觉得非常可笑。家里的主人对猫的了解并不深入,误以为花猫的本领比狸猫强。然而,花猫虽然能够捉到老鼠,但也欺骗了主人,这是花猫的丑陋行为。在生活中,这样的颠倒是非很常见,而猫的世界里又有怎样的利益和害处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狸花:这里指代两种不同颜色的猫,“狸”指的是深色猫,“花”指的是带花的浅色猫。
2. 强至:宋代文人,以诗著称。
3. “狸猫得鼠活未食,戏局之地或前后。”:这句描绘了深色猫捕捉到了老鼠但并未立即吃掉,可能在前后玩耍。
4. “猫欺鼠困纵不逐,岂防厥类怠其守。”:这句话描绘了猫在老鼠疲惫时故意不追逐,以便老鼠放松戒备。
5. “花猫狡计伺狸怠,帖耳偷衔背之走。”:这句话描绘了浅色猫趁深色猫不注意时,悄悄叼走了老鼠。
6. “家人莫究狸所得,只见花衔鼠在口。”:这句描绘了家人看到老鼠被浅色猫叼在嘴里,并不知道这是浅色猫的诡计。
7. “予因窃觇见本末,却笑家人反能否。”:这句话表示诗人发现了真相,觉得家人反而不能判断事情的始末。
8. “主人养猫不知用,谬薄狸能服花厚。”:这句是诗人的感慨,觉得自己作为主人没有正确利用猫的才能,导致浅色猫偷盗了深色猫的老鼠。
9. “花虽利鼠乃欺主,窃狸之功亦花丑。”:这句表示浅色猫虽然能帮助捕捉老鼠,但也欺骗了主人,窃取了深色猫的功劳,这种行为令人不齿。
10. “人间颠倒常大此,利害于猫复何有。”: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世间纷繁复杂的现象的感慨,认为有时候人类并不能完全理解动物之间的利害关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家中两只猫捉老鼠的场景。当一只猫抓住老鼠时,另一只猫伺机而动,趁其不备将老鼠从它口中抢走。作者对此进行了观察和思考,认为人们对待宠物的行为也反映出他们自身的品质。虽然看似简单的故事,诗人却能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诸多“颠倒”现象,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予家畜狸花二猫一日狸者获鼠未食而花者私窃》是北宋诗人强至的一首描绘家庭生活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9年左右的北宋时期。当时,强至居住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曾任官职,家境较为富裕。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为诗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在这个背景下,强至家中的狸花二猫成为了他观察生活、抒发情感的对象。诗中以“狸者”和“花者”分别代表两只猫,描述了它们在捕鼠过程中出现的小插曲:一只猫捕获了老鼠,另一只猫却偷偷地将其盗走。这一现象引发了作者的思考,使他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并从不同角度审视动物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之,在这首《予家畜狸花二猫一日狸者获鼠未食而花者私窃》中,强至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绘,展示了北宋时期和谐安宁的社会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