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
昌江真陋邦,芋魁的盈尺。
逐客方阨陈,饱食度终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昌江这个小地方真是太简陋了,芋头长得足足有一尺那么高。
被驱逐的人只能窘迫度日,整天都在挨饿。
去完善
释义
《昌江》是南宋诗人李光的诗作,描绘了当时昌江地区贫困落后的景象。以下是各诗句的注释:
1. 昌江: 位于今江西九江一带的河流,这里指的是昌江地区。
2. 真陋邦: 指非常贫困、落后的地区。
3. 芋魁: 即芋头,是一种常见的主食作物。
4. 的: 古汉语助词,无实义,用于强调某个词语。
5. 盈尺: 指芋头植株生长高大,茎叶茂盛。
6. 逐客: 被放逐的人,这里指的是李光自己,因遭贬谪而流放到昌江地区。
7. 方阨陈: 意为身处困境,这里指的是李光在昌江地区的艰难生活。
8. 饱食: 吃得饱,形容生活困苦。
9. 终日: 一整天,表示时间漫长。
去完善
赏析
昌江,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城,这里的生活简朴而宁静。诗人李光以诙谐幽默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的景象:芋魁(一种块茎类植物)生长茂盛,竟然可以长到一尺多高。他在这里度过了一个个平淡无奇的日子,每天都在满足口腹之欲中度过。
这首诗看似在描述简单的日常生活,实则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身处困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通过描绘昌江这个“陋邦”的景象,诗人传达了即便生活再艰苦,也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积极观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昌江词,是南宋爱国诗人李光在流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期间所作。这首词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前后。
在这一年里,李光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贬谪到南海边的昌化军,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流放生活。这段时间他生活困苦,但对国家的忧虑和忧患意识并未减少。在面对如此严酷的境遇时,他依旧坚持忧国忧民的信念,创作出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抒发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李光所处的时代,南宋正面临着金国的侵略压力。尽管北宋灭亡已有40多年,但南宋政权仍未稳定。而当时掌握朝政的秦桧主张对金求和,并压制主战派的声音。这使得一些忠良之士如李光等人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光的诗篇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去完善